摘 要:微課程的開發和研究是幼兒教育領域拓展出的新思路,讓每一位教師去觀察幼兒的行為,發現幼兒的興趣,支持幼兒的活動,梳理幼兒的經驗,真正做到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園以繪本閱讀為辦園特色,全力支持幼兒愛讀、愛聽、愛說、愛演的成長需要,每學期的繪本劇表演也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于是,班級微課程——我們的“角色生活”應運而生了。通過本案例,我們將梳理一場繪本劇從無到有的過程,從而解讀幼兒的興趣起源,參與幼兒的經驗積淀和成長蛻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刷新,班級微課程的策劃和啟動始終堅持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教師應如何將活動的主導權交還給幼兒,應扮演什么角色去陪伴幼兒,支持幼兒,這是我們當下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微課程;繪本劇;角色表演
一、 興趣的緣起
一次偶然的觀察,我發現潘潘和小宇在美工區畫起了霸王龍,他們細致地把畫好的恐龍剪下來當成手偶玩,潘潘的嘴里還念叨著:“我長得比你強壯,我要把你撲倒……”中大班的男孩子對恐龍的一切都非常狂熱,而貝貝從家里帶來的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徹底把這股狂熱推向了高潮。
我和孩子們在圖書室耐心地尋找,整理出了一系列和霸王龍有關的繪本投放到語言區。日復一日,他們的狂熱不但沒有減退,反而還很有想法:讓語言區和表演區結對,邊說邊演。孩子們的創意是自由的詮釋,他們享受這個自由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是為他們的“自由”提供一個更大的平臺。最后,我們選定了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結合我們的園本特色,抓住繪本劇表演的契機,讓孩子們走近恐龍的故事,演繹恐龍的生活,體驗恐龍的情感,這就是我們的“角色生活”。
二、 繪本劇的形成
霸王龍的勇猛,小甲龍的可愛,激戰時的刺激,離別時的不舍,無一不打動著細膩的孩子們。緊接著,我們開始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臺詞的斟酌——“不對不對,小甲龍膽子那么小,它才不會那么說!”一字一句,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讓對白更加自然,讓情節更加流暢,讓語言更加方便幼兒的理解和表述。劇本的確定——選擇跌宕起伏的片段重點演繹,讓故事有層次,讓繪本劇得以埋好伏筆,突出亮點,做好收尾,每一段故事從何而起,又為何而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于打破繪本情節的約束,創造出新的轉折和驚喜。演員的選擇——投放角色牌,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針對性地去了解自己喜歡的角色,試著說一說臺詞,練一練動作,讓每個孩子都有嘗試的機會,而每一個角色的認定,既有可能是本色出演,也有可能是性格和性情的突破與創新。道具的制作——當孩子們拿起畫筆細細描摹,將藝術領域習得的技法投入到繪本劇中,他們的演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臺前,更多的是在幕后,孕育小甲龍的蛋殼、長滿紅果子的小樹、噴濺著巖漿的火山……孩子們欣喜地說著:“看!我的大火山做完了!”“快把我的紅果樹遞給我,我要上場啦!”……。家長的配合——家長團的配合總是能有效、及時地為我們畫龍點睛,當孩子們穿上演出的服裝,他們承載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也承載著爸爸媽媽的欣喜與期望。場景的布置——每一塊空地、每一個房間都有可能成為孕育繪本劇的搖籃,只要孩子們有想法,只要我們有做法,教室、陽臺、多功能廳……孩子們的表現力將幼兒園的一角點亮,迸發出藝術的綺麗。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孩子們扮演了多種角色,計劃時,他們是決策者;籌備時,他們是參與著;演繹時,他們是表演者;回顧時,他們是評價者。我們的“角色生活”,在這個輕松、自主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充實,不斷飽滿。
三、 孩子的收獲
這樣的活動歷時將近一個學期,作為老師,我們支持幼兒的行為,發現孩子們的需要,我們給出時間、提供材料、幫助他們將腦海中閃現的想法具體呈現,和他們一起分析呈現效果并加以改進;作為朋友,我們以同樣的身份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計劃,我們一起實踐,遵從孩子們的意愿,尊重孩子們的初心,而我們的建議,同樣也有待于孩子們的接受和認可。“面對這樣危急的情況,小甲龍會怎么說?霸王龍會怎么做?”一句提問,我們可以讓靜止的文字動起來。“你覺得霸王龍能戰勝吉蘭泰龍嗎?怎么做才能表現出霸王龍的英勇帥氣呢?”一個動作,我們可以讓靜止的角色活起來。“小甲龍和爸爸媽媽重逢了,真開心,可是……”一些思考,我們可以讓靜止的思維跳起來。這是一段與孩子手牽手拾級而上的經歷,走幾步,停一停,和孩子一起梳理,聽聽他們又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和創意;再走幾步,停一停,看看我們投入的感情能不能豐富一點,再豐富一點;有時候,一些小小的糾結和不確定也會讓我停住腳步,好在我的身邊也有著貼心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同事們,在我迷茫時為我指路;家長們,在我困難時提供幫助;孩子們,在我枯竭時給我靈感,讓我有幸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我們的“角色生活”。
這樣精彩的“角色生活”,孩子們始終是主角,決定著環節的大方向,而我們是必不可少的配角,起著推進和襯托的效果。當一場繪本劇有足夠的信心展示在眾人面前,我們和孩子又變成了評價者的角色,作為“內行人”,我們的孩子不看重這個結果,而看重這個過程,這是一個從無到有、苦心經營的過程,再回顧,他們不會評價這次的演出任何一句“好”與“壞”,他們會明白,濃厚的興趣是一個點,迸發的創意把興趣連成線,具體的做法則是把創意繪成面。
一場繪本劇的成形,歸根結底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途徑,只是這樣的一種學習,僅僅像風中搖曳的風鈴。我們是那根隱約可見的線,如果完全放手,鈴鐺會散落一地,興趣和教育的契機一閃而過,無處尋覓;如果完全禁錮,鈴鐺會沉默無聲,原有的創意和成長的驚喜,會在捆綁中褪去光澤;輕輕地牽起一頭,任風吹,迎風搖,不近不遠,不多不少,這大概才是學習與成長最愉悅的一種狀態吧。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黃濟,王策三.現在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何桂香.幼兒園游戲課程——區域游戲活動評價策略[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邵解意,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區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