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導入對課堂教學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一個好的導入能夠幫學生集中注意力,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教材內容充滿好奇心,幫助語文教師達成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本文通過對導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導入的要求及具體實現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有效性
一、 導入的目的和意義
(一) 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生們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對事物開始有自己的判斷,對于部分課文缺乏興趣。恰當的語文課堂導入,可以在課堂開始的五分鐘內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課間的玩耍中脫離出來,轉而將注意力轉向對新課程內容的探索。
(二) 貫穿課堂、引出本課
簡練的語文課堂導入可以作為整堂課的線索,草灰伏線,綿延千里。不僅貫穿整個課堂,還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引出課程的重點。它在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之美的同時,也對課文有大致的印象。
(三) 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的提升不僅與教師的教學計劃制定有關系,還與合理的課堂導入緊密相關。有經驗的初中語文教師,會在課堂導入的部分簡單地敘述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們提前預習,快速地進入語文教師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興趣被激發的同時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
二、 導入的要求
(一) 貼近時代要求
時代的變化讓師生們的語文素養都在不斷提升,陳舊的語文課堂導入,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還對教師個人專業能力提升沒有幫助。合格的語文課堂導入應該與時俱進,結合時勢,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范進中舉》為例,當代初中生很難理解范進中舉之后為何發狂到瘋癲的地步,而周圍人的夸張表現也讓人發噱。那么語文教師可以用考上清華大學作為類比,讓學生聯想一下自己考上清華大學后,身邊的親戚鄰居會有什么樣的表現。以這樣的導入方式,才能幫助學生產生自己的判斷。
(二) 貼近課文內容和情感基調
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獨特的文風和情感基調,這是它與其他文章區別開來的標志。當語文教師對課文進行導入的時候,如果緊貼內容,并對內容和情感基調進行簡單總結,那么將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之余,也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直抒胸臆,用“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那些記憶中的閃光是如此的獨特,使得魯迅在回憶之后透露出悵然若失的感覺。”作為導入語,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學生對課文的好奇心就被調動起來,從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三) 形式新穎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導入設計。導入形式多變,富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初中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期待每一堂語文課,增加對語文學科學習的感情。語文教師可以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以及白板技術來設計導入,從而提升語文課堂的藝術魅力。
三、 導入的方法
(一) 情境法
情景法是運用直觀的情景展現,讓學生們直觀地看到課文中需要表達的背景和內容,進入到課文表達的情景,并因此理解課文背后的內涵。不管是用實物、繪畫、音樂、影像,還是邀請學生展現舊有才藝,都因其簡單明了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導入完成后,對課文產生直觀的感受。例如在《阿里山紀行》的學習中,語文教師就可以用《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與阿里山的旅游視頻作為導入辦法,讓學生們在景曲交融中搶先一步感受與了解到這篇游記的情感基調與主要內容。
(二) 舊識法
很多作家因為其對中國文學史的重要意義,所以文章經常被選做課文。因為學生之前學習過作家的作品,所以在閱讀新篇時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舊識法就用學過課文、古詩等引入,幫助學生喚起對舊作的記憶,也能幫助學生先一步地了解新作。例如魯迅是我國著名作家,寫文鞭策入里,讀來含義深遠。所以他的作品在初中教材中多有選登,在《孔乙己》的課堂導入中,就可以拿之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舉例,告訴學生:魯迅善用第一人稱寫作,在以自身體驗的方式描述故事的發生和發展,讓人有親眼目睹之感,之前我們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如此,而這篇課文,又是以第一人稱展開的佳作,讓我們一同觀看這次作者又想告訴我們什么故事。
(三) 故事法
初中生們依然有蓬勃的好奇心,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學生這一特點,在課堂導入的時候用故事引入法,用簡單的寓言、或者作者創作背景后的故事作為課堂的引入,如同相聲演員一般欲揚先抑,像花蕾一般層層綻放,吸引學生們的興趣之余,還能讓他們感受到探索的愉悅。例如在《呼蘭河傳》的引入中,就能以“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但是一生愛而不得,愛不逢時,在一場場的悲劇中,唯有呼蘭河成長的那段時間,才是人生中最純美的時光”作為導入詞。學生們的好奇心一下就引了過來,在讀課文之后,還纏著教師希望聽蕭紅的故事。以此,達到了課堂引入的目的。
(四) 設問法
語文教師正確的提出問題能夠提高一半的課堂效率。因為帶著問題的學習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記憶力,所以建議語文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可以采取設問法。語文教師當堂提出發散性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問題背后的含義和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啟探索之路,語文教師從旁引導,以此緩緩過渡到課堂。例如在教學《甜甜的泥土》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泥土是甜的?學生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呢?課文的哪一段讓人非常感慨呢?以此作為線索,讓學生自行探索課文內容,會給語文教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 總結
總之,語文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筋骨,在課堂全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意識到時代的變幻,改變原有的語文課堂導入方式,采取方式新穎、與時俱進、貼合課文內容的導入辦法。并在實施的過程中,給學生們表現和探索的機會,才能在贏得學生愛戴的同時,幫助學生加強對課文的認識,提高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深化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增強語文素養,成為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戈偉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課堂導入[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273-274.
[2]邢倩倩.初中語文課堂導入行為的觀察評價與反思——基于“先行組織者理論”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7(3):114-119.
作者簡介:
王惠,江蘇省海安市,海安市白甸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