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學生的物理知識和核心素養的教育之外,還應當關注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即如何將生活同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在這種情況下,將生活素材引入到物理課堂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物理教學;生活素材;應用
初中物理是相對來說知識比較抽象、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物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多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生活素材輔助教學。而且教學要盡可能貼近實際生活也是初中物理新課標中提出的教學要求,讓物理教學生活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有著重要意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生活素材呢,以下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一、 用“用的”讓知識更豐富
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拿到課堂上輔助教學,既可以起到豐富教學內容的作用,又可以拉近學生生活與物理知識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比如我們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中“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內容時,就可以利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紙杯。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兩個紙杯,并在紙杯底部穿孔系上細線,分別讓兩個學生拿著紙杯站在將細線正好拉直的位置,試著對著紙杯說話,看一看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拉直紙杯就能“打電話”的體驗讓學生都感覺非常有趣,這時教師再進行“聲音是通過介質傳播”知識內容的教學,就會讓學生恍然大悟。再比如我們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中“大氣壓強”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我們生活常見的玻璃杯和撲克牌來為學生展示大氣壓強的存在。教師先將玻璃杯中裝滿清水,再用一張撲克牌蓋在杯口(撲克牌面積要大于杯口),教師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把杯子倒過來,會出現什么景象呢?”學生紛紛回答說水會灑出來,這時教師迅速將杯子倒置,學生們會發現水并沒有灑出來,而是被撲克牌給擋住了,學生的求知興趣被激發出來,小小的生活用品不僅為學生證明了物理問題,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此教師接下來的授課將會更加順利。
二、 用“吃的”讓知識更生動
將學生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拿到課堂上解釋物理問題,可以讓知識有抽象、枯燥變得更加形象、生動,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以“大氣壓強”的講解為例,教師可以拿一顆煮熟的雞蛋為學生做示范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將一塊點燃的酒精棉放入燒瓶中,再將雞蛋去殼塞在瓶口處,隨著酒精棉的燃燒,雞蛋會掉入燒瓶之中。通過這個物理小實驗,可以讓學生形象、生動的感知到是因為瓶內外大氣壓強差的原因才讓雞蛋掉入瓶中的,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比教師直白單一的知識講解要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的小節內容時,也可以用到雞蛋這個生活素材。我們先準備一杯高濃度的鹽水,將雞蛋放入鹽水中,可以看到雞蛋漂浮于水面,接著我們往水中慢慢地倒入清水,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會看到隨著清水的注入,雞蛋開始下沉最后沉入杯底,這說明物體的重力、浮力影響著其沉浮。由此一來生動的小實驗形象的展示了物理知識,讓物理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三、 用“玩的”讓知識更有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開展積極地探索和學習,才是構建高效物理課堂的關鍵。興趣是學習的導航,也是積極進取的源源動力。因此在將生活素材引入到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對其趣味性的提升,要借助營造一個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玩”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
將本身就極具趣味性的小玩具拿到課堂上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比如我們從小就經常玩的不倒翁就是非常有價值的物理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放置一個不倒翁,動手搖一搖推一推讓學生觀察不倒翁的狀態,不倒翁被壓倒后又一下子站起來的情景讓學生都其樂融融的,教師提問:“為什么不倒翁不倒呢?”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不倒翁的平衡條件,一時間學生都在組內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熱烈的討論讓課堂氣氛也變得高漲起來,在猜想、假設、思考、討論、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會找出真相,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培養。
再比如教師在進行關于電學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就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制作小課件。教室可以提前通知學生將他們不用的玩具汽車帶來,并在課堂上向他們提問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看過一部動畫片叫四驅兄弟?”“那么同學們都喜歡玩四驅車么?”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師就可以再問到“有沒有同學知道四驅車的驅動構成呢?”在學生回答了是由馬達和車輪的共同驅動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趣味性的動手制作,先組織學生將玩具車中的馬達取出來,然后指導學生在一根小棍子上打孔,再將其與馬達共同固定在一根鐵棒上,最后將電池和線拿出來進行驅動,這時學生們就能夠發現極其有趣的物理現象,也能夠在品嘗動手制作的成功同時,激起無限高漲的學習熱情,從而掌握更為豐富的物理知識。
四、 用“廢的”讓知識更深入
生活中經常會產生一些廢棄物,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一些生活廢品拿到課堂上進行一些物理小實驗,既可以變廢為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資源,又能夠培養學生用物理眼光看待生活事物,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例如我們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八章中“摩擦力”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一個喝完的大容量的可樂瓶拿到課堂上,將其中灌滿水當作物理實驗的小道具,在班里找一位身材比較嬌小的女生,讓其試著用一只手舉起可樂瓶,我們可以看到該女生可以輕松的將可樂瓶舉起。這時教師再在可樂瓶外涂滿洗潔精,在班里找一位身材比較高大的男同學,讓其也試著用一只手舉起可樂瓶,這時我們可以看到該男生不管費多大的力氣都無法握住可樂瓶,更不要說將瓶子舉起了。其他學生看到后都紛紛想嘗試,教師也可以再選兩三位同學試著做同樣的動作,一時間班級氣氛就變得很活躍,學生抓不住瓶子也感覺很好奇,這時教師在引入“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學生就會更加理解,以后的記憶也將更加牢固。
總之,生活素材是我們初中物理課堂上非常寶貴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理解物理知識,又可以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多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挖掘選取合適的素材,將其應用于課堂之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良峰.淺析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7,15(18):194-194.
[2]宿建浦.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8(9).
作者簡介:
吳娟梅,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實驗學校公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