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摘 要】本文論述培養農村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策略,提出設置懸念引導自主探究、組織實驗發現生命規律、深入實踐強化應用能力等做法,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農村高中 生物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35-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在現階段農村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方位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
一、設置懸念,引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睘榱烁玫卣{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認為,教師應善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引導他們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充分凸顯其主體地位,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嘗試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基本要素。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應當注重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通過巧妙設置疑問,誘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引導他們嘗試利用生物知識進行分析與解決,從而營造一個高效率的生物課堂。
比如,筆者在對“基因對形狀的控制”進行教學時,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兩組圖片,第一組分別是小狗和狗寶寶的圖片以及色母貓生下一窩黑貓的圖片,第二組是某雙胞胎剛出生的照片及其 20 年后的照片。隨后筆者向他們提問道:“為什么小狗生下的小寶寶和它非常像,而貓媽媽和貓寶寶的外部形態怎么會相差很多呢?為什么這雙個胞胎剛出生時長相非常相似,但是過了 20 年后卻產生很明顯的差異呢?”這一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展開激烈的討論。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一問題的答案,而是使其形成懸念,引導他們展開新內容的學習。在結束新內容的學習后,筆者再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生物知識去解釋上述問題中的現象。最后他們成功地找到原因:在自然界中,不僅存在一對等位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而且還存在多對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情況,生物生存的環境也對生物的性狀有影響?!昂玫拈_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上述活動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借助生活實例,誘發內驅力
為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激情,教師要善于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例如借助生活實例導入課程內容,設置懸念,誘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激活其情感體驗,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生物課堂中來,提高其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對“ATP 的主要來源—— 細胞呼吸”進行教學時,考慮到很多農村學生都親眼見過父母種植農作物的情形,于是筆者在設計導入環節時,選擇這一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例作為素材,有效拉近他們與生物學科的距離。在課堂上筆者講道:“農作物在種植之前,都需要不斷松土,這是為什么呢?”這些生活實例學生都非常熟悉,但是很少會有學生去深究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筆者借助生活實例導入課程內容,不僅有效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與探究欲望,而且有助于促進他們養成樂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組織實驗,發現生命規律
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相對于課堂上枯燥講解來說,學生對生物實驗普遍更感興趣。因而教師要善于在實驗活動中向學生傳授知識,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現生命的規律,提高自身生命觀念,切實感受生物學的魅力。
(一)利用探究型實驗,啟迪創新意識
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自主探究型實驗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激發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切入點。教師要注重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型實驗活動,幫助他們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與思路,培養他們的初步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開展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的實驗時,首先對滲透裝置和滲透原理進行講解。演示質量分數為 30% 的蔗糖溶液條件下質壁分離及清水復原實驗。在學生掌握實驗的原理與基本步驟后,筆者向他們提出探究性問題:“蔗糖溶液的濃度改變或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嗎?結果怎么樣呢?”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展開小組探究活動。他們通過交流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A 組使用質量分數為 10% 的蔗糖溶液,B 組使用質量分數為 30% 的蔗糖溶液,C 組使用質量分數為 50% 的蔗糖溶液,D 組使用質量分數為 70% 的蔗糖溶液,E 組使用質量分數為 30% 的硝酸鉀溶液,然后再嚴格按照所學質壁分離及復原演示實驗的步驟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并記錄上述幾組溶液條件下所發生的質壁分離和滴加清水后質壁分離復原的情況,以及液泡體積、顏色等的變化。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學生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不發生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這樣學生通過自主設計探究性實驗,成功解決問題,有效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及實驗素養。
(二)利用家庭型實驗,營造濃郁氛圍
生物家庭小實驗是生物課堂實驗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延伸,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家庭型實驗,有利于使他們真正體會生物實驗的樂趣與實踐意義,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培養其動手、動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生物學科素養。
比如,筆者在對選修一“腐乳的制作”這一課進行教學時,由于這一實驗受實驗課時、實驗材料、實驗環境等因素影響,不便在實驗室開展,于是筆者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家庭小實驗。實驗過程中,學生將豆腐切成大小適當的若干塊,平放在鋪有干粽葉的盤子內,并在豆腐上面再鋪上干粽葉。將平盤放入溫度保持在 15℃~18℃ 的地方,大約 5 天后豆腐表面會叢生直立菌絲。當毛霉生長旺盛并呈淡黃色時,去除鋪在上面的粽葉……學生按照課堂上所學的一系列實驗步驟操作,成功完成筆者所布置的任務。筆者通過組織家庭生物小實驗,讓學生親眼目睹微生物在腐乳制作過程中的發酵作用,有效提高他們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并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深入實踐,強化應用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聯系著生產實踐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農村,取材方便,材料豐富且又為學生所熟悉。因此,教師應注重因地制宜,高效合理地利用農村資源,帶領學生深入到實踐當中,使他們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學有所用的道理,增強其對生物的情感體驗與重視程度,有效強化他們的生物應用能力。
(一)聯系生活現象,加深認知
大自然豐富多彩,特別是在農村,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自然,認識一些動植物。教師應注重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巧妙聯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引導學生用生物學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提高他們的認知。
比如,筆者在對“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后,向他們提問道:“大家都知道農作物需要施肥才能長得更加茂盛,那么肥料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很多學生都紛紛搖頭。于是筆者回應道:“沒錯,如果肥料過多,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燒苗現象,大家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隨后筆者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與討論這一問題,學生經過分析與探究后,得到答案:如果使用肥料過多,那么就會使土壤溶液的濃度過高,并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為維持細胞內外的溶液平衡,植物細胞內的水分就會通過滲透作用滲透到細胞外面,使細胞失去水分,細胞的平衡被破壞,因此出現失水而枯萎的現象?!澳敲囱a救方法是什么呢?”學生迅速回答道:“大量澆水,使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鄙鲜龌顒又?,筆者通過聯系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分析,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有效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高效達到教學目標。
(二)突破生活瓶頸,體驗成功
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應當注重讓學生感受生物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懂得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將生物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突破生活瓶頸,體驗成功,進而提高他們對生物學科的重視程度,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對“植物的激素調節”進行教學時,當學生學習了各種植物激素的作用后,筆者向學生提問道:“你能利用所學生物知識,找到提高種子發芽率的措施嗎?”有的學生回答道:“因為赤霉素能夠解除種子休眠面,促進種子萌發,因此可以先用赤霉素藥液將種子進行處理,從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還有的同學補充道:“植物生命活動是由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結果,除了赤霉素以外,細胞分裂素對種子萌發也有作用,因此可以在赤霉素藥液中加入適當的細胞分裂素?!睘閷W生設計的方法進行驗證,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對照實驗。實驗組使用含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的藥液對種子進行處理,對照組不進行任何處理,然后放置在同樣的環境中,觀察種子萌發的情況,最后實驗組的種子發芽率更高,學生都非常高興。這樣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用于生活實踐當中,顯著提高他們的生物素養,實現新課標“教學生活化”的要求。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采用上述“設置懸念”“組織實驗”“深入實踐”等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強化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生物學的認知與關注,進而高效率地培養其生物核心素養??傊?,廣大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研究教學方法,以求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田慶寬.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05)
[2]高建設.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課堂提問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
[3]楊 慧.開展探究性實驗,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2018(22)
[4]張澍斌.基于核心素養高中生物實驗高效教學模式初探[J].中學理科園地,2018(05)
【作者簡介】何 娟(1983— ),女,漢族,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橫縣第二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