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波 孟嬌 付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區域不均衡狀況,無論是農村還是老舊城區均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由于長期遠離父母,得不到家長的陪伴與教育,許多留守兒童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均極大的影響著兒童們的健康成長,本文以城市部分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重點測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水平,并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提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依據與支持。
關鍵詞: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對策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結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JB1316053)。
留守兒童是我國發展工業化、城市化以及長期實行城鄉二元制而產生的特殊社會群體,隨著我國經濟化進程的加速,留守兒童的數量迅速遞增。留守兒童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疏于看管,形成了諸多的問題。留守兒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關注,很多學者也開始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
1 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兒童”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上官子木1993年所寫的《隔代撫養與“留守”兒童》一文中,一是指因父母出國工作或求學而留在國內的兒童;二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滯留老家的農村兒童。之后關于留守兒童的定義眾說紛紜,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年齡界定、父母雙方是否均外出打工和是否局限在農村三個方面。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留守兒童進行了明確的界定:“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新的界定明確了之前的三方面紛爭,即年齡是16周歲以下,父母雙方均外出,不限定農村、城市。
總結來說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長時間不回家,將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寄托在朋友或親戚家,孩子的年齡為6-16歲。
2 方法
1)研究對象。本文以齊齊哈爾市城鄉結合部學校中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實地調研學校留守兒童的基本現狀,并從中選取54名留守兒童,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的測評,以期發現他們因留守而帶來的一些心理問題,并分析、研究形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最后嘗試從家庭、學校、政府、自身等各個方面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2)研究工具。本研究工具是周不成等人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改編而成。問卷主要由原量表中學習焦慮,人際交往,自責傾向、身體狀況和效度量表的部分題目構成,問卷信效度良好。問卷數據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處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依照實際的內容來研究,不同的內容量表都是由10-15個題目構成,其中包含了一百道題目,總共包括“是”和“不是”兩個選項,如果答案為“是”就記作“1”分,如果答案為“不是”就記作為“0”分。根據常模來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總分轉化為標準分數,如果分數越高,那么所表現學生的焦慮感更為強烈,超過65分那么說明了總體焦慮感更為強烈,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64分之下則要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各內容量表來分析,從而這樣才能夠對內容量表的得分狀況作出分析,相關研究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的要求存在不同之處。
3 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根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評結果,我們可以從每個分量表得的均值中看出,本次調查數據中,留守兒童的孤獨傾向在8分以上的(含8分)的人數最多,之后則為沖動、恐怖傾向和身體癥狀等。其中恐怖傾向占到了18.4%,身體癥狀占到了15.2%,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分別為8.0%和3.1%,過敏和學習焦慮則為3.6%和1.6%。
4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兒童成長的必要條件,父母雙方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導致兒童社會化發展進程的緩慢。兒童時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也會導致許多兒童對他人的不信任,對社會缺乏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大體上來說,3歲到7歲是兒童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如果3-7歲這一階段缺失父母關愛的話,就會使兒童很容易導致人格障礙,進而給社會帶來了相應的負面影響。
2)學校原因。由于性格等心理原因,當留守兒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時,他們通常會出于對教師的敬畏,而不愿意將自己的困惑與教師進行溝通。與此同時,在當今應試教育的現狀之下,教師們也大多會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而忽略心理問題的存在。學校重視和強調學生學習成績已是當今教育界的普遍現象,許多學校對學生心理輔導重視不夠,沒有實質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許多偏遠、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小學生甚至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師。
5 建議
1)家庭監護。敦促父母積極參與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環境。父母的角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是不可代替的,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父母的陪同以及參與。一方面,父母外出務工期間,要不定期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孩子日常的生活習慣、學習生活環境以及思維方式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父母還需要扮演朋友的角色,讓孩子做到有問題、有困擾時第一時間聯系父母,增強孩子的內心安全感,樹立安全意識,加強與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并學會表達愛意與給予家庭的溫暖。
2)社會律法保航。落實留守兒童相關律法,保障各部門履行相關職責。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明確提出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主體責任、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職責、教育部門職責等方面進行依法強化與落實,從家庭、學校以及政府多層面的保護與監管留守兒童,真正建立起留守兒童保護網。
3)心理引導。學校要定期開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首先,學校要了解到學生的基本資料與相關信息,及時針對個體實施相關的補貼政策,定期或不定期給留守兒童發放生活用品;其次,班主任要第一時間了解到班集體狀況,杜絕“小群體”的出現,增強集體感,使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力量;最后,學校和班級應定期開展比賽以及相關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的參與,從而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積極性,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塑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各公眾機構應當協調幫助對留守兒童生活情感疏導。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疏導,家庭和學校作為主要角色的同時,其他公眾機構也應當積極參與并提供一定的幫助。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到留守兒童的內心真正所需,秉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對其提供幫助和支持。部分福利機構可以為有需要的留守兒童提供愛心家庭寄養,保證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照料的需要。另一方面,對于要求轉學的留守兒童,教育部門以及相關機構可提供協調性保障措施與政策,落實其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上官子木.“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J].神州學人,1994(6).
[2]李亦非,張海燕.農村地區小學階段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態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2).
[3]候洋,徐展.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自卑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8).
作者簡介
張紹波(1969-),男,漢族,齊齊哈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孟嬌(1995-),女,齊齊哈爾大學2018級心理健康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