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概念和應用是數學思維必不可少的兩樣基礎,深度理解“定義”,并掌握“公式”是真正學好數學的基本功,而不是靠題海和訓練套路的。
關鍵詞:直覺;抽象;數學思維
思維是人們根據已知條件,依托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未知的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映,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即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智力活動。數學思維是一種有序的、有系統的思考,是層層遞進地觀察、猜想、探索和發現事物規律的邏輯思維。
一、 軟件畫圖激發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沒有經過完整的分析過程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憑借靈感快速理解,仰仗頓悟作出判斷的非邏輯思維。記得我從理科考場走出來時,聽見學生議論著(2018年全國Ⅰ理科16)已知函數f(x)=2sinx+sin2x,則函數f(x)的最小值是 ,很多學生說他們的答案是0。為了驗證他們的答案,我利用手機中函數的圖像,發現最小值不是0。
平時我們可以在數學軟件geogebra的在命令框中直接輸入f(x)=2sinx+sin2x,便得到函數的圖像,引導學生發現猜想錯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熱情。接著再在geogebra軟件的在命令框中直接輸入derivativef(x)=2sinx+sin2x,便得到f(x)的導函數圖像,引導學生如何由圖像想性質,經歷如何用導數求函數f(x)的最小值的過程。
二、 推理論證形成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是人們以概念為起點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方法去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主要用于代數方面。該題推理過程就是學生抽象思維的結果,具體如下:首先,讓學生知道該題是應用導數研究函數的最小值問題,其次,在求解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函數的相關求導公式,函數的單調性與其導數符號的關系,由函數的單調增區間和單調減區間求得函數的最小值點,第三,求得相應的三角函數值,最后代入求得函數的最小值。
代數推理方法1(直接求導):首先對函數f(x)=2sinx+sin2x進行求導,化簡求得f′(x)=2cosx+2cos2x=2cosx+4cos2x-2=4(cosx+1)(cosx-12),由不等式f′(x)>0得函數的單調增區間為[2kπ-13π,2kπ+13π],k∈Z,由不等式f′(x)<0得函數的單調減區間為[2kπ+13π,2kπ+53π],k∈Z,比較函數的極值和端點值,從而確定函數的最小值。即當x=2kπ-13π,k∈Z時,函數f(x)取得最小值是-332。
代數推理方法2(換元后求導):首先引導學生對函數f(x)=2sinx+sin2x化同名,f(x)=2sinx(1+cosx)=2×2tanx21+tan2x2(1+1-tan2x21+tan2x2),
換元,設t=tanx2,則f(t)=2×2t1+t2(1+1-t21+t2)=8t(1+t2)2,求導化簡得f′(t)=-8(3t2-1)(1+t2)3,確定出函數的減區間為(-∞,-33],[33,+∞),增區間為[-33,33],由函數的極值和函數圖像,得t=-33時,函數f(x)取得最小值,
確定函數的最小值是-332。
以上過程正如張景中院士所說“好的教材、好的讀物、好的老師,就應當向學生展示數學思維的美妙,引導學生體驗震撼感、力量感、解放感和科學之美”。
三、 日常積累拓寬數學思維
(一) 加強概念和應用,提升直覺思維
數學解題是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的一種靈感和頓悟,是對學生長期以來積累的數學知識的積累,對學生數學思考過程的一種提煉,是數學能力的一種升華。因此學生要熟悉概念、公式和定理的使用條件,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提升直覺思維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 加強知識網絡,培養思維導圖
加強各模塊間聯系,構建知識網絡,搭建橋梁在原來認為毫無關聯的各章節知識或諸理論分支之間,往往可以覺察到某種統一性或相關性,進一步溝通內化,拓展學生眼界,讓學生形成思維導圖。
(三) 加強數形結合,培養思維敏銳
學生的觀察力和觀察角度與其的直覺息息相關,觀察力敏銳的學生,洞察事物本質,直覺思維出現的概率高,直覺效果非常好。數形結合激發學生的洞察力和頓悟力,而洞察力和頓悟力又是直覺思維的突出特點,因此,平常解題中常常應用數形結合,提高學生思維的敏銳。
總之,學習數學的樂趣是學生思考之樂,是挑戰之樂。產生數學思維的源泉在雙基和合理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熟練通法緊抓不放。只有掌握好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結構,掌握好數學的基本技能,強化基礎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特別是數形結合思想,抽象概括能力,提升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運算求解能力的解題能力。注意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由單向型向多向型轉變,由直觀向抽象轉變,由粗糙向嚴謹轉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靳峰娜.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實踐探析[J].才智,2014(08):98.
[2]彭麗霞.高中生數學抽象素養的現狀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錦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