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根據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發布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從2016年9月1日起,義務教育初中教材《思想品德》的名稱將改為《道德與法治》。新課程從課程名稱出發,對法治教學提出了比過去更高,更系統的要求。但是,想通過法治教育提高學生自身的法治素養,實現培養國家合格公民,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并不容易。本文將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初中法治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嘗試分析應對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教學現狀;解決對策
一、 引言
可以看出,傳統的初中政治教材十分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更側重于法治教育。新增的法治教育板塊中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除了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也給道法工作者的學習和授課帶來了壓力,如何直面不容樂觀的法治教學現狀,讓道法工作者更加游刃有余地開展法治教學工作并保證其應有的教育效果,成為眾人探究的熱點話題。
二、 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一) 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存在局限性,邏輯思維更多地得靠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然而,由于其自身生活經驗和時政敏感度的缺乏,往往對教師講解的法治文本,列舉的法治案例,呈現的法治情景,滲透的法治理念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以致于教師一講到法治板塊的內容時,學生就開始有距離感,缺乏興趣,長此以往,法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二) 家庭方面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自身法治意識淡薄,家庭暴力,隨意闖紅燈,插隊等不法現象時有發生,孩子從小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再者,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當學校對學生開展完諸如掃黑主題的法治專項教育,千叮嚀萬囑咐學生一定要將《致家長的一封信》轉交家長查閱并簽名時,家長并不能理解學校的良苦用心,及時把握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價值觀教育,而只是完成任務式地簽名,邊簽邊埋怨學校多此一舉。
(三) 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有些學校對《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的重視不夠,課時安排比語、數、英要少得多。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既要完成提高學生的法治教育分數的任務,又要引導學生參與法治實踐,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這顯然是困難的。即使教師深知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最終也只能為了考試趕進度,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一滯后,教學內容流于形式。其次,從客觀上講,部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法治板塊的內容十分嚴謹且具深度,教師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和奉獻精神,不愿意多擠時間吃透教材,就很容易出現知識性錯誤,即使將知識講準了,也難講生動,很難去挖掘更多貼近學生實際、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法治案例來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培養學生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化解糾紛、依法理性表達訴求的觀念和能力。
(四) 社會方面存在的問題
社會環境復雜,存在某些不良誘惑誤導學生,應加以注意。
三、 對策分析
(一) 注重法治家庭建設,培育文明良好家風
孩子一天中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相信一個知法懂法,遇事依法的家庭,很難培養出做事沖動、罔顧法律的孩子。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家長一定要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踐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要求,對子女進行監護,不用暴力體罰孩子,也不過分溺愛孩子。生活中家長應言傳身教,從遵守紅綠燈開始,從孝親敬長開始,帶頭教育孩子做法治的追隨者和崇尚者。針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不公現象,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做一個有正義感、信法守法的人,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匡扶正義。當合法權益受不法侵害時,更不能忍氣吞聲,助長不公,而是要用合法有效的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對學校和社會開展的法治教育活動,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大力支持,在潛移默化的行為中滲透法治態度,鞏固學校的法治教學效果。
(二) 加快法治校園建設,讓學校成為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作為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道法課的存在,挑選專業對口的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從恢復相應的課時開始,對教師進行法治教育培訓,并將法治素養納入教師考查的范疇。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編寫法治教育校本讀物,邀請一線辦案人員走進道法課堂,為教師的授課提供豐富的素材。例如,近兩年來,“法治進校園”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巡講,學校要主動配合,組織全體師生認真觀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法治情景劇的演繹,在聆聽一線辦案人員實戰經驗分享的過程中和學生身臨其境的演繹過程中體驗法治的神奇力量,解決《道德與法治》課上師生皆無法破解的法律疑惑。
教師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奉獻精神和法治信仰,多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身文化自信。教學方式上,教師要與時俱進,力求所講的內容學生愛聽、樂聽且聽了有用。新時代的道法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對法律文本的精確背誦,亦不能整節課講一些高深難懂的專業術語,而要創設情境,充分利用資源再現真實生活場景,直擊社會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進行正面的價值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國家主人翁意識。
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下冊《國家行政機關》時,我結合時下汕頭的創文活動,圖文并茂,列舉“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市城鄉規劃局、市交警部門、市環衛局等國家行政部門各司其職,服務于民,讓汕頭的環境變得越來越整潔,汕頭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直線上升”等實例用真實的情景引發學生共鳴。如此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我國的行政機關的工作與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積極配合國家行政機關的日常執法。
在講到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政,切實做到“用權受監督,失責要追究,侵權要賠償”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對我國的法治現狀適度講解。進而帶領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執法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應注意的法治問題。體會創建文明城市,建設法治中國任重道遠,每個公民都責無旁貸。
(三) 重視社會法治環境建設,形成全方位教育效果
當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效凝聚成合力,法治教育注定事半功倍。
此外,作為學生獲取法治信息的重要載體的自媒體運營號也應有所作為。在播報社會熱點的時候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還原事實真相。一旦出現不和諧的畫面,新聞媒體和有關部門也應第一時間站出來,調查取證,向社會公布事件的處理后續,對造謠者進行公開處理,讓學生看到違法的后果和代價,從而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約束自身的言行,真正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四、 結束語
道德與法治課從科目稱呼上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凸顯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教學的道路要認真地走,想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法治公民不僅依賴學校目前的法治教學,它更需要社會、教師、家庭和學生本身的通力合作,如此,方能實現法治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
[2]王曉易.習近平的家國情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N].人民日報,2015.
[3]黎燕妮.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改革之我見[EB/OL].
作者簡介:
楊亮璇,廣東省汕頭市,汕頭市潮陽區金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