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我國各個領域得到充分認可和重視。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深化改革,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閱讀和寫作能力,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為理論依據,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第四單元為例, 從如何搭建“腳手架”、如何針對具體課堂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理解,并加強學生相互之間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幾個方面,探討“以讀促寫”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英語;以讀促寫
【作者簡介】朱蕾,連南民族高級中學。
一、研究背景
最新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到“讀是理解性技能,寫是表達性技能,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然而,現實的高考“指揮棒”使得教師往往過分看重分數的提高,把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等同于答題技巧和作文模板填充,而忽視了對學生語言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結果,學生缺乏英語寫作的獨立思維能力,依賴各種模板套話進行寫作,文章空洞乏味,了無生氣。
二、支架式教學
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是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重視原有知識經驗對新知識生成的意義。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者布魯納從維果斯基的 “最近發展區 ” 思想出發,借用建筑行業的腳手架術語提出(王,2014)。本文的“以讀促寫”是通過閱讀既獲取真實語篇信息,同時在讀的基礎上,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對寫作內容進行建構,開展寫作方面的訓練,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對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解決的問題又成為了下一步的支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了一個適當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主體性。
三、讀寫結合課堂教學實例
閱讀與寫作作為英語學習的兩大重要部分,在語言輸入與輸出中交相輝映。閱讀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包括寫作能力的提高(焦,2010)。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第四單元Using language Getting the “scoop”為例,根據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以期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學生在對掌握語篇基本結構和內容的前提下,多角度地去理解語篇信息,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1.針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搭建“腳手架”。搭建概念框架,即“腳手架”,是進行支架式教學的基礎。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不斷挖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升學生潛在水平。人教版英語必修五Unit4的主題是“Making the news”;Using language部分主要涉及新聞采訪的基本程序。我所教的班級為高二文科班,學生英語基礎較好。雖然大家對“新聞”這個話題學生很熟悉,能例舉出各種類型的報紙,并對報紙內容也不陌生,但是很多同學并不了解如何進行新聞報道,讓學生用英語寫作一篇新聞稿并非易事。因此,根據學生情況,我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在閱讀新聞報道的步驟和印刷成報紙前有關程序的語篇中,運用閱讀技能,完成報紙制作流程,并整合文本信息,結合自身感興趣的新聞,積極探索和思考,以分工協作的形式,寫一篇新聞稿,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針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建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皮亞杰在揭示認知發展機制時提出了平衡、同化、順應三個重要概念。皮亞杰認為,同化與順應共同作用,促進認知的發展(Larkin,2002)。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通過Free talk“If you have a chance to work in a newspaper, are you willing to take it?”“Have you ever thought how complex it is to make news? ”兩個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中。學生回答不一,但顯然對問題感興趣。她們一方面想努力用英文表達對記者工作的好奇,并積極嘗試運用這個單元剛學過的的新單詞journalist, editor, photographers等詞以及自己之前的知識儲備,如Journalists need to interview people to collect facts and write stories來參與表達;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惑,不明白記者如何才能順利發稿。于是,我引出學習任務:As a new journalist, Zhou Yang was eager to get a scoop. Now comes the chance. Lets go to the text “ Getting the Scoop”。
3.針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羅,2008)。實際教學中,首先我要求學生使用通過scanning獲得特定信息的閱讀技能,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在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逐步積累相關背景知識,在掌握了全文脈絡的基礎上回答一些有specific information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對閱讀語篇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我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入對文章內容的挖掘,并完成報紙制作的流程圖。
4.針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協作學習。認知建構主義者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與外界發生聯系的主動學習者,他們在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丁等,2009)。因此,學生必須同他人發生社會關系,相互合作,不斷交流,才能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在對Using language Getting the “scoop”的教學中,這種社會關系既包括教師引導學生發展認知,也包括學生之間分工合作,積極參與學習中,互相鼓勵,團結協作,從而實現理解的新高度。
在對新聞報道的步驟和印刷成報紙前的有關程序有了總的把握后,我播放了一段鹿晗公布和關曉彤戀愛的視頻,讓學生回答是什么類型新聞。然后告訴學生這條爆炸性新聞在發生十分鐘左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說出scoop這個關鍵詞,引發學生對scoop的共鳴。同時我提供了三則關于明星的熱點新聞,其中包括日期、地點,原因和來源等要點,讓學生在興奮度很高的情況下學到許多英語表達,如hidden marriage,drunk driving,extramarital affair,plastic surgery等英文詞匯描述該明星。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選取一位明星的事件,寫一篇獨家新聞,并注意以下四個方面:(1)應使用什么時態;(2)時間、地點和事件分別是什么;(3)如何發現該新聞的;(4)對該事件的看法是什么。為了充分開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創造潛能,我精心設計新授課前的準備性材料,裁剪了幾份China Daily娛樂版塊新聞報道,注重寫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寫作部分給學生預留了15分鐘,進行課堂寫作練習,問題的設計要利于學生動起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活動,以讀促寫,同時提供必要的情感文化的思維空間,使其沿著概念框架不斷攀升,最終完成寫作任務。
5.針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效果評價。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習效果評價的主體。作為評價過程的參與者,應提倡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積極參與評價,發現和分析學習的具體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在本堂課中,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小組自我評價和其他小組對改組的評價。學生具體根據老師提供的評價標準和規則,分別從punctuation, spelling, words&sentences;, Grammar, Content, Handwriting等幾個維度開展評價,促進自我監督式學習,并在互相評價中不斷反思,調控學習,共同發展。
四、結束語
本堂課講授的主要內容為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第四單元“語言運用”(Using Language)中的“讀、寫”部分,以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為理論支撐,通過搭建腳手架→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效果評價幾個維度,展開教學。 本人認為支架式教學有利于教師樹立和增強不斷挖掘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意識,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轉化,促進學生的思維的躍進。另一方面,在英語語言學習中,語篇閱讀是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而語篇寫作是對語言理解和表達的檢驗和升華。“以讀促寫”課符合新課改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語篇觀念,并充分運用所學的閱讀語篇知識組織文章結構和內容,使得文章邏輯更清晰,更具有可讀性。
參考文獻:
[1]Larkin.M.J.Using scaffolding to optimize learning[J].ERIC Database,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S].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8.
[3]焦煒.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 2010(8).
[4]王光榮.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兩種范式——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比較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9).
[5]羅文萍.建構主義支架式教學在高級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嘉興學院學報,2008(3).
[6]丁芳,熊哲宏.智慧的發生——皮亞杰學派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