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學生全面理解、掌握知識點,這要求授課教師針對知識點和學生特點設計趣味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小學課堂上,授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基礎知識,還需要讓學生融會貫通,養成數學學習思維和邏輯習慣,構建數學學習框架,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運用游戲的教學方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全面提高數學成績。
關鍵詞:游戲;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05-02
引言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考慮的內容很多,如學生的接收能力、邏輯思維水平等。小學數學相對其他學科更加復雜、抽象,講解時更加困難。對小學生來講,容易出現思路跟不上、學習斷層、無法產生興趣等問題。這些問題將導致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在將來的學習中成績無法得到提升。對授課教師來講,學生的接收能力不同,遇到比較難的知識點時,在授課過程中無法顧及所有學生。如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理解不了教學知識點,數學成績每況愈下。因此,教好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根據不同的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采用游戲性、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將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化繁為簡,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領悟。
一、運用游戲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缺乏學習動機,但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上,教師使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參與,學生客觀、科學地學習,從而扎實地掌握知識,學得更加牢固。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游戲方式。低年級的10以內加減法,教師可以自己扮演果農,讓學生扮演成蘋果、梨、橘子。教師出題目,將水果們相加、賣出等,由學生進行加減運算,進行小情境游戲。或者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數字牌,讓每個人佩戴1~10中的某個數字,然后讓學生站在一起。教師說一個數字,如7,學生就想辦法湊成7,可以10和3站在一起是10-3,也可以2和5站在一起是2+5,還可以是1、2和4站在一起是1+2+4,以此鍛煉學生的反應和計算能力。最后對沒有找到組合的學生進行一個趣味性的小處罰,寓教于樂。如果是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說:“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哪個學生說錯了便進行一個懲罰小游戲;或者是算撲克牌,將撲克牌抽出1~2張,然后計算剩下牌數字的總和,看看誰算得最快、最正確。用這類方法進行學習,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形中鞏固運算能力,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得到鍛煉,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游戲教學法,開發學生的數學智力
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好動,理解能力差,專注力低。數學教學的特點是基礎性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一旦出現斷層,某個知識點掌握得不牢靠,后面的知識學習將更為困難,事倍功半。同時,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教育,對學生的智力開發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游戲教學法十分有效,針對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對游戲的熱愛等,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游戲,可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小學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打好基礎,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確、深入、透徹,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刻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理解其意義。授課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體系的培養,讓學生了解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我學習的能力。
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時候,要全面剖析、講解,可以運用小游戲,讓學生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每面都涂上不同的顏色,做成紙片之后,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教師通過自己動手的小游戲,更加深入地為學生講解圖形結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思考還有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踴躍回答。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應該如何制作其他圖形,引導學生發散思考,通過某一知識點的學習,聯想拓展更多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框架,打好后續學習的基礎。
三、運用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敏銳度
提高學生的數學敏銳度,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使得數學不再距離生活很遙遠。通過現實中的例子,讓數學不再晦澀、難懂,讓學生了解數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正視數學這門學科,讓知識學習與生活相聯系。教師應善于引導,加深學生數學學習的印象,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切實達到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超市賣貨的游戲,并提前準備錢、模擬蔬果、秤等物品。小學生對大人的世界本身就充滿好奇與求知欲,逛超市買東西是學生每天都看在眼里而自己卻沒有機會嘗試的行為,這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可以用價格乘以重量,比如12元乘以20g;還可以將幾種產品的總價相加,形成一個復雜的計算,最終得到結果。這是一個將基礎運算反復大量練習的機會。再如,教師可以舉一些實際運用數學的生活例子讓學生嘗試。在三年級學習圓形和方形的周長時,可以運用圖形知識玩小木匠游戲。教師準備一些圓木和方木,讓學生測量其長度、寬度和厚度,計算周長和面積,并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做出生活中需要的物品。這種游戲貼近生活,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達到真正的學科教育目的。
四、運用游戲教學法,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數學主要是形象教學,對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過于籠統,抽象不夠直觀,難以理解。游戲教學深入課堂,有助于剖析知識點,將數學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當前的知識點,還需要將知識點融會貫通,進行發散思維和知識拓展。教師將游戲帶入課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大大拓展學習空間,利用豐富的游戲內容,將各知識點整理歸納,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或者“升和毫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玩游戲,自己作為賣家,讓學生來購買:一kg蘋果15元,20g土豆1元,100g西瓜3元,1L牛奶15元,50mL洗手液12元,教師把價格寫成卡片,讓學生購買,可以問學生蘋果和土豆到底哪個比較貴?洗手液和牛奶到底哪個比較貴?如果需要2kg土豆,應該付多少錢?如何換算?不同的換算,可以有多種玩法,學生會充分感受到樂趣,也會在游戲中逐漸透徹理解概念,從而讓學生學習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看待問題,發散思維。通過這類游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散和拓展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有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結語
游戲教學進入課堂,可以將比較籠統、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不再難以理解。利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動手且動腦,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數學邏輯思維體系,在游戲學習中深化記憶,為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1]。同時,教師應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使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得到培養,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學習熱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游戲來教學,不僅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難度,也將教師的解題思路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效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范佳佳.游戲在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03):357-358.
作者簡介:范紅松(1973.11—),男,江蘇東臺人,本科學歷,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