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導學法是指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及分析問題,進而促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該種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而且在實踐應用中得到了教師及學生的一致好評,初中數學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促使學生積極發揮發散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將問題導學法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出問題的科學性及難易程度,合理運用問題導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判斷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培養質疑精神。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33-02
引言
以往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灌輸式地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致使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數學知識,反而覺得數學知識的學習很枯燥、乏味,產生不愿意學習數學的現象。將問題導學法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將促使教師更加專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促使學生帶著處理或解決問題的態度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同時,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還將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探索思考能力,這對學生以后解答類似數學問題有積極作用。
一、把握提問時機,保障提問達到預期效果
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必須把握好時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問題提出可達到預期效果。第一,注重在錯誤處提問,通過提出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攻破其學習薄弱點;第二,注重意外時的提問,在學生困惑時提出引導性的問題,有效幫助學生往正面方向思考,促使其主動解答問題并找到解答問題的正確途徑,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例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提出:“請同學們快速解答0x+5=1這個方程式的x值是多少?”很多學生會出現埋頭苦算的現象,而部分學生會一口回答“老師,這個方程不成立”。這時教師先不予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而是進一步問“有沒有同學解出?”此時,埋頭苦算的學生基本上會發現這個方程式無法解答,待觀察完學生的反應后,教師再向學生解釋未知數常數項不得為0的概念,深化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學習,可在學生解答“2x-2=3,求x”這一問題時,教師繼續提出“求2x-1=x+2方程解”的問題。很多學生會因看到有2個x而產生一定的疑惑。為幫助學生解題,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并給出x=1、x=2、x=3、x=4四個答案選項。這將有利于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促進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深入學習。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
為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師應在運用問題導學法的過程中注重對問題情境的創設,通過包裝問題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思考中。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教師提出的問題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此引發學生的共鳴,提高課堂參與度[1]。
例如,教學“勾股定理”內容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學校中有一塊長方形的草坪,草坪對應的四個區域分別是學校的食堂、宿舍樓、操場及教學樓。很多學生在往返教學樓與宿舍樓的過程中為了走捷徑,而在長方形草坪中走出一條斜路,這條斜路與草坪對應兩邊正好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為修復斜路上的草被植物,須知道斜路長度,現已知構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兩邊長度分別為3cm、4cm,求該三角形的斜邊長度?”提出該問題后,學生將陷入思考。為幫助學生解題,教師可引出勾股定理概念,提出“a2+b2=c2”公式,接下來引導學生將問題代入該公式解出斜邊長度。教師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對問題的思考興趣。
三、合理設計問題,注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不同,其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及習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在實施問題導學法的過程中,應保證所提出的問題符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注重因材施教。針對班級內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設計及提出問題時,應保證問題較淺顯,并給予此類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幫助學生找到探索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有一定的見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為實現因材施教,教師還須換位思考,多與學生交流,通過拉近師生關系,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避免學生對數學課產生厭惡感,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弧長及扇形的面積”時,為保證每位學生均可掌握本節課的所學內容,教師應向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問,以鞏固圓形計算公式這樣簡單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情況予以肯定,激發其學習信心,向學生詳細講解圓形與扇形之間的關系,并向學生提問:“圓形及扇形之間有關系嗎?兩者之間的面積求解有聯系嗎?”此時,很多學生會陷入思考,為引導其往正確方向思考,教師可向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問:“圓形的計算公式是什么?”“一個圓形圖形中至少可以畫出幾個扇形?”并向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問:“談談你對圓形面積與扇形面積之間聯系的理解。”教師合理設計問題,對不同學習層次水平的學生提問,可確保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全班學生共同進步,提高班級整體數學學習成績。
四、注重問題層次性,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實施問題導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所提問題的層次性,保障問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將帶動班級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討論,促進全班學生個體化發展,縮小學生間學習掌握情況的差距,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需求。
例如,教學“全等三角形”時,為確保每位學生均可掌握本節教學內容,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先在作業本上畫出長分別為6cm、8cm、10cm的三角形,而后用剪刀將三角形剪下來與同桌比較,看兩個三角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提出該問題后,很多學生即可回答出“完全重合”這一答案,并得出結論“兩個全等三角形的三條對應邊相等”。接下來,教師再提出問題:“三角形其中兩條邊長分別為15cm及20cm,這兩條邊夾角為60°,畫出這個三角形,剪下來與同桌比較,看能否完全重合。”此時,很多學生會回答“完全重合”這一答案,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得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其中兩邊與其夾角對應相等”這一結論。通過提出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將有效加深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學習,確保 每位學生均可理解全等三角形中蘊含的數學概念,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結語
以往初中數學不僅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乏味枯燥,還較為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厭倦學習數學知識,降低了數學學習效率。問題導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該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正確合理地提出問題,通過把握提問時機、創設問題情境、合理設計問題及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提高數學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王春秀.運用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27):81-82.
作者簡介:黃輝(1975.8—),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