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風霜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素養。教育改革要求,初中語文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教學任務之一,這與傳統文化價值有一定的重合。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承工作,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散播于世界的各個角落。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88-02
引言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不斷傳承各種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并積極影響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人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存在。基于這種情況,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融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努力實現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一、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很多經典文章,文章中包含了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等。并且,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與古詩詞,這些文章傳遞了各種高尚的精神品質,向讀者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向學生講述文章中的精神內涵,讓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以怎樣的態度為人處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者表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例如,教學《岳陽樓記》這篇文言文時,整篇文章主要傳遞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逐步把握文章內涵,體悟作者感情。首先,教師讓學生對作者描寫的景色進行分析。學生在讀到“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與“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等句子時,能夠體會到一暗一明的景色描寫,從而對下文一悲一喜的感情對比產生深刻理解,進而加深對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旨的記憶。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前文內容的講述,讓學生對作者所闡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本篇文言文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古人用文言文描述景色的文字魅力,還能感受到愛國、愛民情懷的偉大。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文章內涵,才能讓學生學習時充滿動力,不會覺得語文學習是枯燥無味的。
二、延伸課本內容,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給予學生充足的傳統文化學習機會,才能在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充滿興趣,通過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延伸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還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通過自主學習拓展后的文學知識,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文章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節選片段,主要講述了劉姥姥進入大觀園的故事,并從這個人物的角度展示了賈府的榮辱衰敗。這篇文章向讀者展現了賈府內一些代表人物的部分性格特征。但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四大名著的魅力以及《紅樓夢》的文學魅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紅樓夢》整本書,而不僅僅是通過課文這一小部分內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全書的閱讀,學生對文章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會有更明確、更深層次的把握,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工作。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等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三、積極開展各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時,為了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外,還要讓學生在課外積極參與各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與我國傳統節日有關。傳統節日以節日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中秋節為例,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很多關于中秋節的古詩詞,如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這些古詩詞都向學生展示了中秋節的各種習俗:與家人團聚、吃月餅等。教師可以組織各種關于中秋節的活動,讓學生自行搜索關于中秋節的小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節日中蘊含的各種文學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教師還可以組織試做月餅、吟詩作對大賽等活動,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在各種關于中秋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講解關于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感,將這些屬于中華民族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
四、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中人物的高尚品質,塑造崇高的個人品格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學生從古人身上學習良好的品質,塑造充分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質。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人物與事物有了自己的判定準則,所以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感受到書中人物的高尚品質。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通過文章學習樹立優秀的人格品質時,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材開展教學,不能過分進行知識拓展,防止學生學習知識時產生混亂[1]。
例如,教學《論語》十二章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各種文言字詞與句子的意思,還要讓學生從中學到生活的道理。本章中會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恥下問”等各種觀點,教師在讓學生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后,告訴學生在日常學習活動中也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提問,學會從他人身上汲取優秀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傳統文學著作對當代學生的積極教學價值。
再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提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該句意思是,作者不在乎環境的簡陋,認為只要自己保持高尚的品格就可以了。借助這篇文章,教師也可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即不要讓不好的環境影響個人,要始終保持高尚的品格,不過分在意環境的好壞。
結語
針對我國的語文教學而言,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過程有一定的價值。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獨特的瑰寶。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樹立高尚的個人品格,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永遠流傳下去,使得中華民族的魅力散布于各個角落[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重點強調文言文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表達魅力;同時,各種實踐活動也讓學生感受到傳統節日的特殊習俗;延伸文章內容,拓寬學生眼界,學習古代人物的優秀品質,實現自我提升……通過這些教學方式,能將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逐漸成長為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參考文獻]
李花芝.論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07):108.
郭菊翠.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措施分析[J].名師在線,2019(21):55-56.
作者簡介:李志勇(1973.10—),男,江蘇亭湖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