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陶影
摘?要:綜合性大學的鋼琴專業主要以培養復合型、社會化的人才為目標,然而課程設置卻與目標有所偏差,導致存在難以實現培養定位,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問題。本文在完全學分制的背景下,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鋼琴演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分析,圍繞綜合性大學鋼琴人才培養目標,提出關于課程建設、導師制度、學業評價的對策探討,以期探索符合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新路徑。
關鍵詞:鋼琴教育;人才培養;課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國開設音樂表演(鋼琴)專業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三類:1.音樂學院;2.設音樂院(系)的藝術類、師范類院校;3.設音樂類專業的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音樂表演(鋼琴)專業大多成立時間不長,在師資、教學設備、教學管理與藝術實踐方面難以與音樂學院及重點藝術類、師范類院校同類專業媲美。然而,綜合性大學音樂表演專業的發展,打破了該專業較為單一化的演奏精英教育模式,使之逐步邁向多元化、普及性音樂素質教育模式。可以說,綜合性大學的音樂表演學科發展是高等音樂教育縱深發展的試驗田。
盡管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生源充足,擴容迅猛,但有關學科專業發展的研討多圍繞兩類傳統院校展開,代表高等音樂教育新興力量的綜合性大學鮮少被涉及。原因在于:首先,綜合性大學表演專業建設時間短,生源和師資力量與音樂學院及師范類藝術院校存在較大差距,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尚未形成自身話語權;其次,綜合性大學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式大多沿襲音樂學院或師范類藝術院校的傳統,缺乏進行專門研究的價值;第三,綜合性大學探索一專多能的特色化人才定位,其專業屬性和側重點不易簡單歸類。
本文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鋼琴演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為視角,在完全學分制的背景下,圍繞綜合性大學鋼琴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有關課程建設、導師制度、學業評價設想,探索符合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新路徑。
二、鋼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問題分析
圍繞人才培養定位,結合學校辦學優勢和特色,制定教學計劃,組織和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中的鋼琴演奏專業發展已形成階梯式、開放式及多元化的格局:音樂學院針對性培養高、精、尖的演奏與教學型人才;師范類院校依托師范教育資源的優勢,發展非師范類演奏專業,為基礎教育、社會教育及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綜合性大學著重培養能夠勝任政府機關、社會文藝團體、藝術院校、普通院校、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等單位的表演、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藝術人才。
綜合性大學鋼琴表演專業“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其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必然需要與其他兩類院校有所差別。然而,筆者與廣州地區四所綜合性大學有關教師訪談[1]后了解到的情況不容樂觀,其鋼琴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音樂學院或師范類院校同類專業未有明顯差異,未能精準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畢業生對口就業困難、人才培養質量堪憂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1.綜合性大學的鋼琴演奏專業處于新興發展階段,人才培養目標特色未顯。以廣州地區為例,綜合性大學鋼琴演奏專業大多成立于2004-2005年間,鋼琴師資多來自于音樂學院或師范院校音樂系應屆碩士畢業生,基本沒有在綜合性大學就讀或工作的經歷。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依照鋼琴演奏專業范式,參考國內外音樂學院的同類專業課程標準,是這些大學鋼琴專業起步和建設的共同路徑。2.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學習能力的矛盾。保障鋼琴專業核心課程的發展,是廣州地區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主要內涵。由于此類大學招收的鋼琴學生多為普通高中畢業生,絕大多數未在考學前接受過系統的鋼琴演奏及專業素養訓練,需花費較長時間來克服和適應高強度、高難度的專業訓練,無暇拓展音樂或其他專業領域的基本素質,浪費了大學的平臺優勢。3.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不符,師生對彼此的心理期待出現偏差,對課程質量造成影響。基于以上這些因素,綜合性大學的鋼琴專業尚未形成社會及市場認可的品牌和口碑效應,畢業生在對口就業上存在更大的壓力與困難[2]。
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定位未能精準匹配猶如懸在這些專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綜合性大學的宏觀背景下,與其執拗于“一專”的深入發展,鋼琴專業不如另辟蹊徑探索新型的,特色化的“多能”音樂人才培養。目前,高校正進行新一輪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探討,主要核心為: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搭建特色化的學科課程框架;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設置整體性、邏輯性、層次性的學科知識體系;結合通識教育拓展跨學科能力。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廣州地區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第二個十年的發展核心之一。
三、鋼琴專業課程現狀分析
課程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實施方式必須緊扣培養目標進行建設。如上文所述,廣州地區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的課程建設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圍繞“鋼琴演奏專業”的課程復刻階段:以國內外音樂學院鋼琴專業課程為范本,根據各學校師資力量進行局部微調的“原始積累期”。二、依托“大學辦學優勢”,尋找課程新亮點的特色探索階段:以綜合性大學不同領域的課程優勢,整合教學資源,開展跨學科,跨專業的聯動課程研發,探索創新型教學模式研究的“主動探索期”。由于定位不同,課程的建設與發展難以簡單歸類。下面,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鋼琴演奏專業課程建設為例,管窺廣州地區綜合性大學鋼琴專業的課程發展之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是一所國際化鮮明的大學,鋼琴專業在成立初期就秉承課程與國際接軌的理念,參考借鑒英美等國音樂院校經驗,對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試形式等均有明確規范的要求。主干課程包括:鋼琴演奏、鋼琴藝術史、鋼琴文獻、鋼琴教學法、鋼琴重奏及鋼琴即興演奏等。隨著廣外對國際化教學要求的不斷加深,從2011年起,鋼琴藝術史、鋼琴文獻、鋼琴重奏課程引入雙語教學模式,“專業+外語”逐漸成為藝術學院的辦學特色。2015年,廣外成為省內首家試行完全學分制的試點高校,同年啟動完全學分制改革,打破了學年制框架下的課程學分模式,進一步加深課程改革力度。課程結構圍繞實現培養目標進行調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穩步推行。在技能類課程相對飽滿的情況下,鋼琴專業陸續增設音樂素養課、專題研究課、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為教學目標,探索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路徑。 廣外現行的本科教學計劃設通識教育、大類課程、專業課程三個一級課程模塊(表2:課程結構圖)。通識教育是指學校規定學生均需掌握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方面的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課程,著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大類課程是指按學科規定的該學科各專業方向必須掌握的學科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方面的課程,著重于建立寬厚的學科知識,奠定學生今后學業發展的基礎。專業課程是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所開設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課程,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和就業適應能力,體現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此外,各專業每學期要向學校開放部分課程,作為跨學科大類選修課程。由此,綜合性大學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課程優勢逐步顯現。
四、完全學分制下的人才培養策略
完全學分制凸顯了“以學生為中心”和“個性化培養”的教育內涵,通過優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致力于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新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以學分管理課程,學生可在入學后的3-6年間自由選課,自主安排學習進度,鋼琴專業修滿154個學分,經考核通過,可取得畢業與學位證書。
作為專業導師,筆者按學校的導師制工作要求對實行完全學分制改革后的2015級、2016級及2017級鋼琴專業學生進行了學習進度跟蹤及定期訪談。盡管課程門類豐富且擇師選課的權益得到保障,但由于學生選課前對學習目標、課程體系了解不足,普遍存在盲目選課,跟風選課、無序選課等問題。選修課程與學習期盼不符的現象時有發生,作業淪為應付學分的敷衍差事,學習積極性不高。不但違背了學分制的實施初衷,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學資源浪費。筆者從教學角度反思現存的課程與教學問題,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一)以“深廣并進” 的模式加強課程群建設,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
完全學分制鼓勵教師根據學科的發展趨勢,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及學生興趣開設課程。充足而多元化的課程是學生自由選課的前提和基礎,打破學年制課程學分的固化與學科知識分立的局限,為課程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借鑒國內外大學課程設置的相關經驗,筆者建議在現行的課程分類下,推行課程群知識建構,以“深廣并進”的模式優化專業人才培養特色。
“深”是指深化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群建設。課程群一般“以單門課程為基礎,由三門以上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課程間相互連接、相互配合、相互照應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系統地實現特定教學目標的課程組合”[4]。課程群的建設,旨在將同一學科的相關課程進行優化組合。避免學科內課程內容過量重合,有利于在已有課程基礎上構建特色鮮明的課程群,促使課程之間相互影響,產生協同進化動創新型課程的發展[5]。不同課程知識相互連接配合,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構建起對學科基礎知識及專業內涵的認知。
以鋼琴演奏專業核心課程《鋼琴演奏》為例,其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學習提升學生演奏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分析能力以及音樂鑒賞能力。然而,僅憑一門《鋼琴演奏》課程要實現以上教學目的,困難重重。筆者認為,可將目標置于鋼琴演奏課程群(表3)教學中實施,通過分級目標教學及管理,在鋼琴演奏課程群知識建構中,課程內容形成相互完善與促進的態勢,幫助學生形成從理論到實踐,深入而細致的鋼琴演奏科學觀。
“廣”是指不同學科課程間的橫向提升,完善跨學科創新類課程群建設。目前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基本上是專業學科課程的簡單延伸,通選課雖門類繁多,但缺少以培養目標為中心的跨學科及跨專業的創新類課程。重建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21世紀大學理念的核心[6],作為知識共同體的大學,加強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形成課程的合理結構,才能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依托大學平臺,根據現有的課程與師資力量,在鞏固大類基礎課程,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的同時,整合學科資源,建設跨學科、跨專業、創新類的課程群是人才培養特色的新路徑。
以鋼琴演奏專業方向課程為例,通過創新類課程群拓展音樂或其他專業課程,例如:在學科內建設鋼琴即興演奏與伴奏課程群,將鋼琴與數碼音樂創作、即興彈唱及伴奏、合唱指揮等專業方向進行深度融合;可進行跨學科課程建設,如與藝術管理、新聞傳播、音樂編輯、音樂翻譯等專業領域施行跨界聯結。通過課程與課程群建設,形成知識建構的共同體,達到創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標準。為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和開放選修課課程,為教師提供更大的課程設計空間,有必要在創新類、雙語類、跨學科類專業選修課及通選課的課程群建設中,以課題項目形式邀請不同院系的教師組成課程小組,共同研發新的課程。
(二)專業導師與課程導師聯動,保障學分制下的人才培養機制有效實施
導師制起源于英國牛津大學,被譽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7]。2015年,廣外在開展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同時,出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本科生導師的職責包括“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和需求,在專業選擇、課程選擇、學習方法以及職業生涯設計等方面給予指導”。
鋼琴專業教師是主課學生本科學習期間的導師,承擔管理辦法賦予的責任與義務,但由未接受學分制及課程管理培訓的專業教師承擔指導學生選擇的課程重任,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筆者建議參考國外高校教學管理機制,設立課程導師,由課程導師對學生進行集體及個別的選課指導。
課程導師在課程管理的實踐過程中主要負責“組織制訂學科教學計劃、檢查和總結教學執行情況、制訂課程評估指標”[8]等重要職責。它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等國外多所高校設立的一個教學職位。一方面,課程導師是促進學生學習并確保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角色,他們對課程教學管理負有責任,擔任該職務的教師需接受過課程管理的相關培訓,對人才培養目標與完全學分制系統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擔任課程導師的教師必須是課程研究人員,參與課程開發、實施和評估的流程,對課程具有前瞻性、國際化視野。
課程導師的主要職責包括:1.協助新生了解完全學分制的運行機制,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學科課程框架和選課咨詢輔導,促進學生有序選課,改善或避免無目標性選課的狀況;2.跟蹤管理和評估學生學習進度,根據興趣導向及評估結果,協助細化各年級專業課程的選擇,以符合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職業規劃,實現特色化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的培養過程離不開課程導師與專業導師的相互配合,課程導師從宏觀層面提供選課咨詢,專業導師從具體課程著手,量身定做專業學習內容,全程跟進本科學習進程。聯動式的專業導師與課程導師制,將更為有效的保障完全學分制的實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加強學業評測中的表現性評價,幫助學生獲得個性化發展
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有賴于更加客觀、更多元的學業測評。目前,學業評測總體可分為總結性評價及表現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多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依據,目的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是否符合教學預期,以查驗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具有概括和鑒定的意義。由于總結性評測發生在教學活動后,缺少讓學生反思以及進一步修改的空間,容易使學生產生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的臨陣突擊,盡管符合規定性教學質量,卻難以企及創新人才的更高要求。
與總結性評價相比,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習的動態過程,目的在于改進教育活動的質量[9]。表現性評價大多通過課程單元任務的形式,如命題演講,小組討論,作品解析,活動項目籌劃等,觀察學生的課堂綜合表現,評測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及應用情況,給出文字評述引導學生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全面實施完全學分制后,學生學業評測分主要依據教師教學、學習反饋與課程考核。其中,平時成績在期末測評的占比率從40%上升至60%,任課教師可根據課程性質和授課模式,增減、細化平時成績選項并設置各項成績比例。基于教學動態過程觀察的表現性評價在課程測評中變得更為重要。[10]表現性評價強調“增加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察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能力的發展狀況”[11]。
采用表現性評價后,筆者發現學生對學習內容探索思辨的能力,創新創意能力顯著提升,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通過觀察與評估學生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在肯定學生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找到改進的方向。通過單元考核任務,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意和個性化的單元成果是學生藝術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12]。
當然,表現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并非是一種厚此薄彼的關系,建立多元化的評測標準和發展性的學生評價體系,有助于讓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創新創意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結語
綜合性大學聚焦復合型、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大勢所趨,各高校亦在不斷轉變思路,在反思中上下求索。這有賴于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方向的決策者對專業學科內涵、譜系、格局都有通透的了解與思考,不囿于現狀,勇于突破傳統框架、打通各專業之間的界限;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師通力合作,在批判性思維的指導下,進行課程、內容、形式與評價體系的開發與創新;同時,跨專業、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亦離不開大學教學管理體系的支持與配合。以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姿態,鍛造鋼琴表演專業復合型、市場化人才培養模式,這是綜合性大學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形成獨特的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WEI Taoying.Piano Course Coordinators Perception on Their Role in Curriculum Change in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D].University of Portsmouth,2015(9).
[2]鄭健.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現狀與發展思考[J].當代音樂,2015(8):46-47.
[3]葉紅,俞永康,朱宏.學分制實施過程中的高校課程改革[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72-74.
[4]吳開亮.關于高師院校課程群建設的探討[J].江蘇高教,1999(6):69-71.
[5]趙慧臣.課程群知識建構的理論分析于網絡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7-10.
[6]王建磐.探索21世紀大學的坐標[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26.
[7]蔡俊蘭.繼承與創新: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5):94-100.
[8]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Course Coordinators:A Quick Guide[EB/OL].[2017-07-01].http://w3.unisa.edu.au/staffdev/guides/course_coordinators.pdf.
[9]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
[10]李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6-53.
[11]羅宇佳.高等學校音樂表演專業學業表現型評價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8-9.
[12]段季江.普通高校音樂表業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47.
(責任編輯?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