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習慣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部分,也是小學生需要著重提高的技能。閱讀與寫作既是相互獨立的,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離開了閱讀,寫作就失去了“沃土”,而離開了寫作,閱讀就失去了“舞臺”。隨著小學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語文教學也越來越重視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效契合,教師不僅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更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將兩者有效結合以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升。
關鍵詞:閱讀;寫作;契合
一、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的重要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割裂了閱讀模塊與寫作模塊,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也使閱讀與寫作能力很難得到質的飛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閱讀與寫作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并且充分把握和運用這種聯系對學生進行培養。閱讀是積累,寫作是運用;閱讀是內化,寫作是外化,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拓寬寫作思路,還能讓學生吸收精華,去除糟粕,從而讓他們的文章增添新穎和優美感。同時,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契合也更加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能夠讓學生明白寫作教學從來都不是閱讀教學的附庸品,由讀到寫,由寫到讀,閱讀與寫作相依相生、相互促進。
二、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的途徑
(一) 選取合適的閱讀內容
為了改善小學生面對作文時如臨大敵的恐懼心理和腦中一片空白的窘境,首先就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增加素材積累,這樣寫作時才能夠信手拈來、妙筆生花。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取信息,在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篩選的難度,而小學生正處于涉世未深的階段,很多思想行為都不成熟,不恰當的讀物可能導致學生行為的偏差。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外讀物嚴格把關,選取積極、健康、有層次的課外閱讀內容,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素材的大量積累。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它告誡我們厚積薄發的關鍵在于積累,學生離開了閱讀的滋養,就很容易讓寫作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例如對于低年紀的小學生,可以選取《掩耳盜鈴》《龜兔賽跑》《揠苗助長》等內容有趣但寓意深刻的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激發寫作的興趣和向往;而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可以選取《三國演義》《魯賓遜漂流記》《昆蟲記》等世界名著,讓他們從主人公的經歷中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對生活的認知能力和事物的判斷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二)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的過程中主角永遠只是學生自己,而教師只是扮演指路人的角色,因而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學科知識,更要重視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必要性。為了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大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強但寫作能力差的局限,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首先,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粗略閱讀與精細閱讀相結合的閱讀習慣。在第一遍通讀時,理清文章思路和中心觀點,然后細讀時劃分文章結構,充分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和文章的構思,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還可以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其次,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摘錄語句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的文章中會出現語句不通、語句冗長、表達蒼白的缺點,這都是源于詞匯的缺乏,通過摘錄優美語句可以使學生在欣賞仿寫中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用靈動典雅的語句寫出文采飛揚的佳作;最后,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閱讀習慣??鬃釉弧皩W而不思則罔”,可見閱讀與思考猶如形影不離的孿生姐妹,學生邊閱讀邊想象作者描寫的意境,感悟作者經歷的同時聯想自己的生活,并且關注作者文章的整體架構,讓大腦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下,就可以讓寫作才能不斷得到升華。
(三) 增強活學活用的意識
由于小學生思維的僵化和局限,往往會造成他們愛套用固定寫作模式的通病,為了學生能夠寫出耳目一新的文章,首先就得對發散思維和想象力進行培養。大量的閱讀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寫作思維和不同的寫作技巧,但是小學生的自身能力有限,很多時候都沒有運用課外讀物中學到的技能的意識,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引導。例如生活中很多標語、廣告都寫得引人入勝,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留心生活的點點滴滴,然后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做到真正消化,潛移默化中就會將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靈活運用,從而有效促進閱讀與寫作的契合。例如小學四年級有篇文章是《樹葉都是綠色的嗎》,這篇文章的題目采用問句形式,構成懸念、引人深思,教師在寫作課堂上就需要充分培養學生借鑒這種新穎寫作技巧的意識,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層次更上一層樓。
(四) 豐富寫作教學的方法
小學階段的寫作性質和作家的寫作性質大相徑庭,往往都不是出于學生本能的需求,更多的是為了通過寫作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語言詞匯的成果,以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寫作意識。首先,引導學生寫讀后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例如學生閱讀完葉圣陶先生的《稻草人》,正是內心情感體驗最飽滿的時候,這個時候寫讀后感可以起到趁熱打鐵的作用,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時也開闊了寫作的視野。其次,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教學。教師將閱讀任務分派給每個小組,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和展開討論,最后派遣代表上臺講述文章內容以及在文章中學到的寫作技巧,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再者,教師還可以適當加入情景教學的形式。像課外閱讀中提到的經典片段或者歷史場景都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阿曼達和父親對話的片段,學生就可以將其編排成課本劇的形式,在班上展演,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在強調語文素養而不僅是語文能力的新時代,必須打破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隔絕,并找到兩者的有效契合點,使他們能夠均衡發展,從而突破小學語文教學形式單一的局限性。通過本文對閱讀與寫作之間有效契合的重要性論述以及契合途徑的探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整體,教師應該將兩者整合起來進行授課,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艷杰.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途徑之研究[J].學周刊,2018(07):121-122.
[2]田洪宇.如何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7):7.
[3]楊瓊芬.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途徑[J].課外語文,2017(27):112.
作者簡介:
李靜,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教育集團站前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