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教學體系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學科,有著極強的實踐應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概率與統計作為貫穿小學數學教學全過程的重點學習內容,其教學也應當增強生活化程度以及實踐應用化,加深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和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理解程度制定相對應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數學概率與統計應用意識和數學核心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概率與統計;應用策略
概率與統計是相互聯系又相互遠離的兩部分數學教學內容,其中概率是對將要發生的事件可能性做出的預測,而統計則是對已經發生事件中的數據進行的整理和歸納總結,可以說不僅僅在數學學科中,即便在其他學科中統計與概率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下,概率與統計教學貫穿了數學教學體系,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以及邏輯思維意識的提升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筆者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就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下概率與統計教學應用策略進行探究分析,希望對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一、 小學數學概率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 引導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隨機性與可能性
概率是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隨機性,在新課改背景下概率教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作為極具適用性的數學理論知識,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現象,小學生正處于認知水平的起始階段,對于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現象有著簡單的朦朧認識和敏感的直覺,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究其原因,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水平不足,對于抽象的事件發生的隨機性和可能性等概念知識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生活實例的列舉,引導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隨機性與可能性。
例如:在筆者對學生舉例“拋硬幣”的事例,“一枚硬幣向上拋落地后不是背面向上就是正面向上。”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可以說實驗的次數越多,兩者的概率就會愈加趨向50%,盡管概率無限趨近于0,但依然存在硬幣直立的狀況。讓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隨機性。
(二) 加強概率的數學習題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習題訓練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數學習題訓練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熟練程度的考查,也是夯實學生邏輯思維基礎的重要環節。為此在概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增加針對性習題的訓練,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例如:筆者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采用游戲教學方法,通過“擲骰子”和“剪刀石頭布”的游戲進行概率的訓練,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對結果進行記錄,從而得出相關概率的結果,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 小學數學統計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 夯實學生關于統計的基礎數學理論知識
統計和規劃可以說在人的一生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沒有完整的規劃和統計無法取得成功和進步。因此在小學數學的統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夯實學生的統計知識基礎,讓學生意識到統計和規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意識,將統計的相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這需要教師開展相關的數學統計活動,引導學生深層體會統計的概念,并培養學生對數據以及統計圖的分析能力,重視各種數值的重要作用,養成良好的數學敏感意識。
例如:在《數據的處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為學生講解了扇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折線統計圖等相關知識,然后為學生布置了班級學生身高數據統計圖的制作任務,將班級內學生的身高數據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然后將這些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并制作出條形統計圖,了解班級內學生的身高狀況。
(二) 在針對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統計能力
每個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學習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思維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思維模式開展針對性的統計培養活動,選擇相應的統計圖進行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說良好的統計規劃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還有利于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規劃意識,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人生。因此,在統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針對性的統計數學習題的訓練,加深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例如:在《統計圖的選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家庭月消費統計圖的制作任務,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消費支出選擇自己擅長的統計圖進行統計整理規劃,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三、 結語
綜上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概率與統計的教學內容在新課程背景下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重,良好的概率和統計意識以及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思維模式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統計和概率規劃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嚴轉轉.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的行動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6.
[2]王新連.探究小學數學概率與統計教學[J].新課程(上),2017(06):237.
作者簡介:
李竹明,山西省汾陽市,汾陽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