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荔瓊 梁穎
摘 要:21世紀的人類社會,信息時代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教育界的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現教學策略的突破和創新,徹底沖出傳統教學形式的牢籠,促使課堂教學整體效果和質量的提高。高中體育教師根據本學科的特征,結合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實際情況,把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力求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和轉變,促使教與學的手段更加地豐富、健全,從而提高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和水平。
關鍵詞:運用;信息化教學;提升;中學體育;教學質量
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帶動教育界的各個學科,如火如荼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融入創新性的教學手段,不斷地變革課堂教學模式,把握課堂教學發展的規律,促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過程,更加地優化和完善,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就是其中最為明顯的方式。高中體育教師從信息技術發展的狀況入手,針對學科教學的發展情況,實施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成功地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創建出學生心儀的課堂情境,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中感受和體會學習體育,參與體育鍛煉的樂趣,讓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真正達成。那么,在實際的高中體育課堂中,如何運用信息化教學的有效策略呢?具體的內容如下:
一、 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展示信息技術的多樣性
課堂教學內容的選取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融合,更為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的活力和生機,展示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多樣性,促使課堂教學生動而又活潑、豐富而又多彩,徹底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獨自一人主宰課堂的模式,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讓學生進行更好的情感體驗。高中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挑選時,注意引入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鮮活動人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對課程資源保持長久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比如體育教學內容中一些無法示范的動作,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慢動作的分解,像跳躍、轉體等,細致地對動作進行演示,讓學生能一清二楚地把握各個環節,在心中構建出清晰的表象,最后主動地進行練習,迅速地找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從而心領神會,掌握動作要領。這樣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更具真實性,更能促使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 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突出信息技術的直觀性
信息技術有著強大功能和效果,不僅能夠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明顯地展示,更能為課程教學指明航線,促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高中體育教師要發掘出信息技術的直觀性特征,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讓學生通過網絡這一先進的技術手段,查閱體育課程的相關信息和資源,以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改革陳舊的學習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比如學生在進行健美操的鍛煉時,可以讓學生從電腦上,搜集到自己所喜歡的舞蹈,找到相應的參考資料和信息,然后進行演練,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模仿,也可進行創新,這樣可以讓學生身體的各個器官更協調,動作更優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直觀性的優勢。
三、 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展現信息技術的先進性
現代教育教學是在高速發展的大背景、大環境下進行的,是與時代發展的步伐相一致的。信息技術作為新生事物,是社會進步的產物,是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更是突破課程重難點的重要依據。高中體育教師要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先進性,把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出來,以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從而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比如關于“足球”知識的學習,教師首先要以信息技術為契機,為學生展示本節的重點:腳內側踢、停球——準確的腳型及觸球的部位、力量,然后告訴學生學習的難點是:腳內側踢、停球技術——協調配合和腳對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時伸腳提前量和及時后撤的掌握。最后,播放足球比賽,讓學生掌握足球練習的竅門,掌握其中的規律,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實現學生身心的完美結合,達成高中體育的教學目標,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總的來說,教育界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高中體育教師要牢牢地把握住信息化的先進性,運用上述有效的教學策略,徹底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改變課堂教學中的呆板部分,豐富學生學習體育的范圍,最大化地開拓學生的視野,真正把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實際的教學中,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密切協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從而促使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石新月.運用信息化教學策略,優化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質效[J].中國培訓,2015(14):17-18.
[2]鄭曉靜.漫談信息技術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31):19-20.
作者簡介:
林荔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附屬中學;梁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