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寫作是學生語言、思維和審美等能力的綜合體現。關于如何開展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研究的關鍵問題。群文閱讀是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模式,而本文將群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進行探索,利用群文閱讀的特點促進作文教學的改善,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目的。
關鍵詞:群文閱讀;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一、 群文閱讀是促進寫作教學發展的新途徑
只是一味的閱讀對寫作效果并不大,如何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其文章語言、寫作方法、文體結構等,并且將其遷移到寫作中才是寫作教學的重點。而群文閱讀教學恰恰非常適合運用到寫作教學中,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閱讀多個文本,圍繞議題進行集體建構,在課堂的最后要獲得明確一致的知識、觀點或方法。它能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和開拓學生的思路是學生學會并運用多種寫作手法,是促進寫作教學發展的一個新途徑。
二、 群文閱讀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結合策略
(一) 根據議題選取閱讀材料,拓寬學生寫作思路
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僅是組文的線索也是教學的依據。這里的議題“可以是話題、主題、問題、現象、概念、命題、方法、觀念和人物等可以聚焦的諸種論題”。現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也是按照單元主題來組織教材文本,這里的單元主題可以看作是群文閱讀的議題。因此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可以先確立一個議題,再根據議題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寫作水平,那么在教學時需要注意從具體的寫作技巧入手。例如南通市一中的薛海兵老師在作文教學課堂上以“意象與象征”為主題,選取《故鄉的榕樹》《白楊禮贊》、一首古詞《滿庭芳·梅花哀》和《我有一個夢想》四篇不同文體的文章為閱讀材料進行作文教學。薛老師對于閱讀順序也是有安排的,學生先欣賞了前三篇文章。這里出示一個課堂片段:
老師:我們剛剛已經欣賞了兩篇文章與一首古詞了,這里的意象都是實體意象,那么思考一個問題:有沒有虛體的意象?
學生1:有,空氣。
老師:空氣是虛體的嗎?空氣雖然看不見但是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空氣不算,還有沒有其他意象呢?聯系所學過和自己曾經閱讀過的文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再次思考。
學生2:文化。
老師:很好,文化是一個虛的意象。老師在這里給出一篇文章是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有的同學已經反應過來了,作者以夢想為載體呼吁消除種族歧視,平等自由。那么類似虛的意象有宗教、信仰、精神、歷史……
在這個片段里,教師緊扣議題,選擇組合了不同類型的文章,另辟蹊徑將關注點放在意象的類型,而學生時常使用的一些固定情感載體類似植物、特定建筑、日常用品等,卻從來沒想過意象不止是實體的還有虛體的。這種教學有利于打破學生固定的思維模式,拓寬他們的寫作思路。
(二) 整合梳理比較文章異同,集體建構達成知識
群文閱讀教學最重要部分是教師與學生進行集體建構并達成共識的過程。同樣的例子,在“意象與象征”的寫作教學課上,學生自主閱讀后找出兩篇文章的共同點進行討論分析。《故鄉的榕樹》里作者圍繞“榕樹”敘述了童年的歡樂時光表達對故鄉的懷念,這里的“榕樹”即是意象,同時也是作者感情的載體。《白楊禮贊》從題目中就可以看出“白楊”是意象,象征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表達了作者對“白楊”的贊美。也比較出了不同點即第一篇文章表達感情方式委婉,第二篇文章則是直白。
關于如何進行集體建構的過程,方法其實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合作探究、分組討論或者任務驅動等教學活動。當然還是有部分教師遵循了老舊的教學方法,上述例子里學生自主閱讀后,教師和學生集體賞析古詩詞,學生在此過程中理解了該如何借物抒情。既有學生自主建構,又有教師的加入使得教學活動更加豐富有層次,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 有系統的安排寫作實踐,提倡多種方式相結合
對于高中生來說日常的課業繁重,普通高中一般一周只有兩節作文課。短短的兩節作文課時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收效甚微。本文認為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內及課外時間針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才是落實寫作教學的最后一步。在寫作教學完成集體構建后,學生們需要及時的遷移學習到的寫作手法。還是“意象與象征”的例子,在課堂上群文閱讀之后,薛老師即時讓他們寫一個小片段,要求是:意象不限,利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在寫完之后教師選出幾篇優秀片段,當堂朗讀,由學生進行點評。雖然是短時間的創作,但是依舊有一些比較好的作品,比如有的同學圍繞“月亮”寫了對祖母的思念之情;有的同學寫了老家的“梧桐樹”;還有的同學寫了窗前的“石楠竹”等。學生互評能挖掘出不一樣的角度,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這種片段限時寫作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時間,當然除了片段寫作,也可以用一整節課進行當堂寫作。除了課內訓練,加強課外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后可以讓學生每周交一篇讀書評論,以及每周積累一句名言并寫上自己的感悟等。本文以為除了每周給出讀寫任務,還可以系統的來訓練學生習作,比如一周一小作,兩周一大作。還可以分學段進行習作訓練,高一年級進行文體意識訓練,高二年級分段訓練,高三進行專題訓練。這樣多種方式相結合,才能增強學生的寫作意識,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
[2]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6):44-48.
[3]潘慶玉.群文閱讀:由鏈接而群聚,因秘響而旁通[J].語文建設,2018,1(8).
[4]崔蕾.群文閱讀視野下作文教學的關鍵策略[J].語文知識,2017,10(2).
作者簡介:
陳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