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碰撞越來越激烈,跨文化交際就顯得越發重要。本文通過分析蔡安迪斯的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來闡明跨文化交際學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國家間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對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從而促使交流達到雙方目的,避免交際尷尬,旨在提升人們對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理解,使人們交際更加輕松,對其他國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動跨文化交際的發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個體主義 集體主義 蔡安迪斯
一、背景介紹
(一)跨文化交際學簡介
跨文化交際學家陳國明曾提出“所謂跨文化交際學,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由于政治、文化、貿易的影響,國與國或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在交流過程中所出現的不成功交際事件以及避免雙方交際的禁忌或產生尷尬,跨文化交際學也就孕育而生。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出現較晚,但如今涉及區域廣泛,影響范圍大。人們對跨文化交際的注重增加,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互動也就更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簡介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國家間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抗。在跨文化交際學中對于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不同國家個體對自身的定義、個人目標和群體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個人態度和社會規范決定個體的相對重要性、完成任務和人際關系對個體的相對重要性、個體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區別。
二、蔡安迪斯的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分析
霍夫斯泰德所提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兩個極端值,也就是兩者必會互相波及影響,一方高則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結論就顯得比較片面。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指兩者處在不同維度,并不會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個定義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的重要方面。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蔡安迪斯的理論進行分析。
(一)個體對自身的定義
他提出西方和東方人們對自我的認知是完全不一致的,也就是獨立的自我和互賴的自我。從西方人們的思想來看,個體應具有獨特的個性風格,三觀和自己的所具有的各種能力也是應當區別于他人不為他人所輕易改變的。人們所具有的特質不相同,那么個體的行為舉止也會各有差異。西方人更加獨立,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而東方思想中,自古以來都有個體之間相互依賴的習性,各個個體都有與他人相互依賴的特性,個體的三觀及其能力是在與他人相互影響中形成的。他們更加局限于自己的圈內,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
在生活實際中,個體對自身的定義差異也顯示的十分明顯。一名中國女教師被分配到加拿大的一所孔子學院教漢語,每天的課程安排都是在晚上,而她本人所住的公寓距離學校很遠,每天晚上都要自己趕公交上下班。加拿大地廣人稀,路上少有行人。她平時又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姑娘,給父母打電話時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詢問她在加拿大的生活時,她也不愿傾訴。由于這樣的環境和心理壓力,她很長時間都睡不好覺,每天上班也無精打采。總盼著早日回國。在東方人的思想中,一直是“報喜不報憂”,小胡沒有用積極的心理去面對問題,一味躲避,無法融入加拿大人的圈里,更不會找到方法解決,中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弱,他們更加適應與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靠自己,顯示出的是“互賴”的自我。若一個西方人被調入東方工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融入環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遇到問題不躲避,想辦法自己解決,若無法解決則善于尋求幫助,適應環境能力較強,顯示出的是“獨立”的自我。
(二)個人目標和群體目標的相對重要性
西方國家的人民注重個人利益,而東方國家的人民注重集體利益。相比較而言在西方國家個人目標較為重要,在企業學校中個人成績更為突出者則更優秀。東方國家,企業學校所布置的更多為團體任務,個人在團隊中有相應的工作,則團體任務更強調合作,而個人的目標則顯得次要。個人目標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事物,在集體目標下,個人目標則被拋之腦后。在西方國家,集體目標是在個人目標完成的情況下再談及。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兩個國家自古以來的思想、政治體制的影響。
“團結就是力量”、“以集體利益為重”、“個人利益要堅決服從集體利益”等等諸如此類的口號一直在人們耳邊縈繞,并深深扎根于心,所以在個人的行為過程中,若是沒有以集體利益為重,自己心里會有強烈的負罪感;在西方社會中,更注重精英教育,自學自研,更加關注自己的素質提升,所以在人們的行為過程中,個人目標會處于人們考慮的首位。
(三)完成任務和人際關系對個體的相對重要性
在東方人們以友好相處為主,若雙方利益有了沖突,總是會相互退讓,相互理解;西方國家以達成自己的目標為主,雙方交流更直接,若利益有了沖突,雙方便會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不會更多關注他人。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長期影響著人們,不爭不搶順其自然成了人們的作風,人際關系相對于其他而言更為重要。西方國家受到“文藝復興”等思想文化浪潮的影響,人們行為更為自由,思想中“個人利益權利”更為重要。
在個人利益與完成任務的矛盾沖突中,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革命烈士就展現了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完成任務比個人利益更為重要。例如革命烈士邱少云,在朝鮮戰爭中被美軍發射的燃燒彈所造成的火勢包圍下,他為了目標不被敵軍發現,為了保證全體潛伏人員的生命安全以及確保攻擊任務的順利完成,他放棄自救逃離,在烈火中堅持到最后直至壯烈犧牲。為了完成任務,顧大局,邱少云放棄了自身利益,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三、造成東西方跨文化交際中差異的原因
(一)文化定勢
東西方國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顯示出的一系列的差異,都是受到文化定勢的影響所產生的。例如中國,自古以來中國以儒學為尊,中庸之道、孔孟之學貫穿人們的各種行為思想,古代的三綱五常、忠誠忠君,演變為現在的以集體為重、以大局為重,個人利益處于社會國家利益之下。古代祭祀天地,遇到災害祭祀神明,再到現在人們對自然的敬畏,順其自然,遵循規律。禮樂分封登記制度,變成現在人們的尊卑有序,尊老愛幼。古代的“二十四孝”,變成如今人們注重的以此來評判人格的“新二十四孝”。人民當今的思想行為,都是受到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影響;西方社會在近現代殖民主義與工業文明的沖擊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例如文藝復興前,歐洲人的思想行為長期受到教會控制,思想解放顯得格外需要,思想家們為了思想解放宗教革命做出了大量貢獻。英國在君主專制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下進行了長時間的斗爭角逐,工業資產階級靠自己的力量推倒貴族,使其在國家站穩腳跟。歐洲國家在長期處于分裂、戰爭情況下,人民更加渴望自由,不希望自己的任何行為受到不情愿的約束。國家的體制機制是由人民通過階級斗爭所改變的,都是依靠個人力量,都體現了個體對國家體制機制變化的決定性作用。
(二)自然環境
除了文化定勢,自然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差異。對于中國而言,其人口眾多,雖然國土面積較為廣大,但人們所處的環境也較為擁擠,幾乎處處都有人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發形成了對人友好的態度,以及和睦相處的“鄰里關系”。互幫互助、團結友好成為傳統美德,處理好人際關系,擁有好的社交圈也成為評判一個人優秀與否的重要因素。盡管有不合與差距,但是總是以友好相處為主;西方國家的國土面積有大有小,但是人口較少,也就說明其擁有相對寬廣的環境,鄰里之間相處時間就較少。并且西方國家有著相對高額的物價,人們更多的靠自己的頭腦體力來獲取利益,人民的獨立性相對較高。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差異更加暴露出來,個人主義在鍛煉自我的同時也缺少了對社會集體的貢獻;集體主義在為集體風險的同時也缺少了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在個體主義中,更加注重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態度來規范他們的行為舉止;而在集體主義中,更加強調社會規范各種制度下個體的行為。談及個體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區分程度,蔡安迪斯認為在個體主義中,對內對外趨向是一致的,態度上并沒有明顯區分;而對于集體主義,內外群體區分明顯,對待親朋好友以及對待陌生人會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現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發展,更需要兩種主義相結合,促進個人、社會共同發展進步,打造人類命運體。
參考文獻:
[1]徐磊.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1):138-139.
[2]王維超,趙玉芳,陳冰.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對雙文化認同整合影響的路徑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7):219-225.
[3]孫鶴.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3):192-194.
[4]李艷婷.由影視作品《阿喜》和《阿甘正傳》看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M].西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渝欣,學校:重慶市兼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