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軍
摘? 要:核心素養綜合了一個人適應社會與未來發展的多項品格與能力,已成為基礎教育制定教學目標時的重要參考。目前,我國初中生整體的體育核心素養令人堪憂,體育教師應在教學中依照核心素養的要求開展各項體育訓練,并將終身運動的理念傳達給學生,使用差異化教學針對性地幫助不同學生迅速提升體育核心素養。本文針對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體育差異化教學進行討論,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育? 體育教學? 核心素養? 差異化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c)-0148-02
受青春期的影響,初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加之其在多年的學習生活中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性格特點與偏好,單調且缺乏變化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激發其興趣,教師需要在了解并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基礎上主動為課堂增加變化[1]。
1? 體育核心素養的概述
在初中階段,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與其他文化類學科的核心素養存在很大不同,相較于其他學科分外強調學生思維能力的情況而言,體育學科關注的是學生對于運動的主觀情感以及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2]。目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可分為“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三大模塊。
首先,體育情感與品格要求學生發自真心熱愛體育運動并懷揣熱情參與體育訓練,同時要求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磨練堅韌的品格,懂得尊重體育運動的規則,并能夠良好地與隊友進行合作。例如,在“籃球”“足球”“排球”這類常見的多人運動中,學生服從統一的戰術安排,對自己分配到的位置負責,在臨場反應中懂得配合隊友,而不是莽撞孤勇,這就是體育核心素養中體育品格的最好體現[3]。
其次,運動能力與習慣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各類運動能力與基本的運動量、運動習慣作出了規定。其中,運動能力包括基本運動能力與專項能力,前者可細分為走、跑、跳、投等,后者可分為鍛煉能力、競賽能力等;運動習慣是學生每天完成一定運動量的習慣,可以用“每天運動一小時”來籠統描述,也可以具體到每天對某一項目進行固定時長的訓練。
最后,健康知識與行為主要指學生掌握足夠的運動安全常識,在體育運動中可以做到安全健身,具有預知并主動避免危險情況的能力[4]。例如,在參與運動強度較大的訓練之前,學生能夠跟隨教師或自行進行熱運動,以免出現運動傷害,就是其具備該項核心素養的有力證明。
2? 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體育開展差異化教學的策略
2.1 尊重學生差異,科學劃分層次
初中生在體育天賦與經驗方面的差異是不容忽視的,以往的體育教學總是追求“步調一致”,依據所謂的“學生平均水平”來制定教學標準,結果導致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體育訓練,其對體育課程的觀感也會隨之降低[5]。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實現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初中體育教師需要放棄“一視同仁”的教學觀念,轉用差異化教學為不同學生提供其真正需要的體育訓練。
在實施差異化教學時,體育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學生到底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并將情況相似的學生歸為一類,在科學分組后再為各個小組制定專屬的訓練方案。例如,男生與女生由于身體構造不同,在體育運動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就可以首先將“性別”作為一項分類標準,隨后再加入對“運動經驗”“運動天賦”與“運動偏好”等因素的考量,將學生分為數個5~8人的體育學習小組。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教師在根據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劃分好小組后,還要再征求一次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當前的小組,并根據其反饋重新調整小組劃分方案。
科學的小組劃分方案是有序開展差異化教學的基礎,當同一小組的學生能力水平比較相近時,組內成員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且富有趣味性;并且學生在明白教師會依照自己的能力調整訓練內容時,其對體育訓練的排斥心理也會減弱,裝病逃避體育課的情況將有所好轉。
2.2 注重興趣引導,選擇適宜方式
興趣是帶動學生高效參與體育訓練的強大動力,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若想點燃學生的興趣需要對訓練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但許多打擊學生興趣的因素卻往往在一瞬間就能澆滅學生的熱情。因此,體育教師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對能夠激發或抑制學生興趣的因素有所把握,讓各個小組的學生在差異化訓練中收獲無差別的樂趣與成長,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實際教學中許多體育教師會用自己的喜好去預設學生的反應,比如自己喜歡對抗性強的運動,就認為籃球比賽與足球比賽這類體育競技活動是激發學生體育熱情的最佳方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此,開展差異化教學時,體育教師需要收起過去的“自以為是”,應該在與各個小組進行溝通后決定訓練方式。例如,在籃球技巧的訓練中,一些本就將籃球運動作為愛好的學生更加渴望在對抗中訓練,如籃球小組賽等;而另一些對籃球并不熟悉的學生可能更加愿意參與形式較為溫和的訓練,如“一對一傳球”訓練,輪流“三步上籃”等。這時,體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各個小組自由選擇訓練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在較為舒適的心情下完成訓練目標。
除此之外,在選擇拓展類的運動項目時,體育教師也要避免像過去那樣統一規定整個班級的學生都要學習同一種項目,應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根據真實意愿作出選擇,發展健美操、武術、乒乓球、健身氣功、太極等“小眾”的興趣愛好。為了保證學生在參與這類“小眾”體育訓練時也得到良好的指導,同一學校內的體育教師還可以“串課”,或是為學生多準備一些教學輔助材料。
2.3 設立不同目標,增強收獲喜悅
在差異化教學中,由于體育教師會根據各小組的真實情況制定訓練方案,不同起點的學生最終取得的成績也是不一樣的,這時教師在評估學生的訓練效果時,就不能再使用“一刀切”的標準,而是要分析每一名學生取得的實質性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差異化教學之初,體育教師就應該為不同小組設定不同的訓練目標,并細化各項要求,這樣不僅學生在訓練時會更加有方向,教師在評價時也能更加直觀地衡量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狀況。
例如,在學生普遍抗拒的長跑訓練中,由于長跑速度的提升不可能靠一節課的訓練完成,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階梯化的長期目標,并根據各小組成員的實際情況縮短或延長這一目標的實現期限。在實際操作中,體育教師還可以在每周選擇一節體育課作為“考核節點”,去考察每組成員的目標進度,對完成小目標的小組進行獎勵。如此一來,長跑素養不佳的學生將擁有更充裕的目標完成時間,其在看到其他學生短期就完成目標時也不會產生壓力過大的狀況,而長跑素養本身就比較好的學生在短期完成目標后,其內心也會充盈其自豪感,進而在滿足中對體育運動產生更大興趣。
3? 結語
綜上所述,差異化教學是一種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新型教學思路,意在讓教師在帶有歧視眼光的情況下“區別對待”同一班級內的不同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下,初中體育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為不同的學生選擇最適合的體育核心素養提升方案,使其在完成各自目標的過程中對體育運動產生熱愛,最終形成長期的體育運動習慣。
參考文獻
[1] 韓海峰.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體育“樂動會”教學方式的探索[J].才智,2019(23):186.
[2] 吳萬學.探討現代體能訓練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236.
[3] 李桂芳.初中體育教學方法多樣化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21-22.
[4] 馬廷俊.新課程標準下關于初中體育差異化教學的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