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平
摘要:隨著國家快速進步與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在實際教學中開始更加重視創新教育理念,對小學數學提出較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轉變與更新教學方法,推進學生發展,滿足小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下面將具體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能力 培養策略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為鍛煉學生創新思維提供好的平臺,因此,研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變得非常重要。
一、創新課堂活動
小學生處在思維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讓學生獨立解決部分數學問題,始終存在不小的難度。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要選擇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數學教學中解決數學問題時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利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加強學生在小組內的討論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自信心。教師通過使用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取與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滿足學生的創新需要,主動參與小組討論,展開合作學習,為學生充足的表現個性化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交流的自由,讓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比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關于小學數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能夠為學生呈現出關于新知識的內容:某一個小鎮上有四個果園,去年所生產的葡萄的數量是150噸、果園去年生產的桃子的數量是300噸。教師能夠讓學生利用這些信息來提問,在小組內部討論問題解決方式。開放性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非常大的思考空間。小組討論的模式讓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通過利用小組合作與互動的方法轉變了傳統教學方法,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堂當中變成一位創造者。
二、鼓勵學生質疑
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質疑,只有學生勇敢質疑,沖破束縛才能夠萌生創新的意識。尤其是針對小學生來說,因為他們的思維并未被固定,具有非常強的跳躍性思維,在這個重要階段,還可以利用多種方法帶著學生進行探究,通過提問、解決問題、探索問題、使用實驗與小組討論,不斷對舊知識進行鞏固,做好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和運用,進而良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介紹有關“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教學過程,防止學生對數學公式與定理死記硬背,而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公式定理進行實踐,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通過讓學生聯想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有關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實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學生在看到家長做飯過程中,要切一塊長方體的豆腐,學生想要知道這塊豆腐的體積,應該如何展開計算呢?有的學生說能夠把豆腐切成等體積大小塊來計算;還有學生說將豆腐放入水中,按照水位變化來計算體積。雖然學生的想法會復雜化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學生們能夠有不一樣的想法,教師就應該帶著學生積極展開探索。經過探索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樹立起創新意識,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還可以帶著學生通過實踐自己的想法進行創新,用課本之外的知識展開學習,加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組織數學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小學生具有非常強的思維能力,在實踐活動當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想要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思維,就需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因此,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當中,進而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教師在介紹小學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方面的知識點時,教師并未直接將什么是余數告訴學生,也并沒有告訴學生什么情況下除式會被整除,而是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好數十根火柴棍。在課堂教學中,作者讓學生拿出26火柴棍,用這些火柴棍擺出三角形,學生擺完之后發現只剩2根。教師又讓學生擺正方形,擺完后發現也剩下兩根。這樣教師引入余數的概念,讓學生意識到余數即多出來的火柴棒。讓學生通過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有關余數的含義,培養出學生的自身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加強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可以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幫助,讓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學習,提高創新能力。這還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創新課堂活動、鼓勵學生質疑、組織數學實踐活動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