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摘 要: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給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個直接導致全社會邁入“網絡多媒體信息時代”。因此,高職院校面臨“微媒體”時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內容變得日益豐富,壓力和挑戰也愈發巨大,本文正是針對微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現狀進行有益的探討,進而提出教育策略的創新渠道,為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微媒體時代 高職院校 思政教育 途徑創新
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和數字化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媒體軟件和平臺不斷涌現,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微媒體信息傳輸平臺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交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甚至顛覆了傳統的信息處置、知識獲取、思想教育等認知模式。基于此,高職院校在“微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針對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新形勢、新要求、新問題,如何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利用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去努力創新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途徑,也已成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就此問題進行有益的探索研究,為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水平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一、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微媒體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趨勢
(一)信息傳輸的雙向互動模式顛覆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政工作大多是采取單向灌輸教育模式,總是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管用形式。但是“微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單向流動傳播形式,而應該是多點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立體傳播模式,應該是信息的傳播和接收終端雙方的多樣化交流模式。思政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學生因為自己“微媒體”平臺的廣泛使用和熟練掌握而成為思政教育的主動者,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不一種被灌輸的“機器”,他們在信息的接受、甄別、處置上面更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強化人文性和針對性,以適應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傳統的“說教式”單向教育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和自主發展,學生往往不感興趣、不樂意接受甚至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形式效果必將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二)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賦予了思政教育內容及速度的高標要求
第一,傳統思政教育內容存在定向性和可控性。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都是教師事先設定的,對學生傳輸內容的選擇權和確定權在于教師,教師有時間有方法取舍甄別施教內容。然而“微媒體時代”背景下,因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具有多元性、靈活性和時效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和速度往往快于或者優于思政教育工作者,這種情況必然引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內容貧瘠,或者內容甄別上滯后于學生的信息體驗,教育者的施教策略便不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歡。第二,傳統思政教育的信息傳播速度慢、更新遲、渠道窄。而“微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速度驚人,信息傳送和更新的頻率非常迅速,往往一條新的信息經過網友的點擊復制或者跟帖留言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在網絡上傳播發酵,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后果之壞無法估量。第三,網絡信息的傳播具備虛擬性、復雜性和負面性。
“微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虛擬性非常明顯,信息的傳送往往是匿名的甚至是惡意的,這就導致網絡信息魚龍雜,充滿著復雜性,既有正能量的弘揚也有別有用心的負能量沖擊,這對正處在思想成熟期的高職學生而言影響重大且意義深遠。事實上,這些網絡“武器”“糖彈”對高職學生的誘惑和損害是極其嚴重和無法彌補的。所以,“微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和網絡輿情監控的相關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三)信息傳播的無界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方式的有效轉變
傳統的高職思政教育,主要由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育來承擔,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課堂教育和課后實踐,其教育活動相對封閉和受到限制。而“微媒體時代”下的高職思政教育,由于信息來源渠道的多元性和教育內容的復雜性,學生不再局限在校園內的思政教育,他們可以記住網絡或全球各地的任何信息,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他們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所需要的教育信息,這就打破了教育的界限,形成了“微媒體時代”下思政教育的新特點,就是開放性和無界性。基于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給學生價值判斷帶來的巨大影響。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和探索歷程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主旋律,需要我們大力弘揚。
二、“微媒體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
(一)轉變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站位
思政教育理念現行,高職院校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認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使命感,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的戰略地位,主動轉變觀念,積極適應“微媒體時代”的發展形勢,確保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有序。一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教育功能。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熟練掌握新媒體、微媒體平臺的使用技術,不斷挖掘微媒體的教育功能,在充分發揮其教育正能量的同時,需要認清新媒體的負面教育的嚴重性,讓“雙刃劍”“兩面性”都能為教育需要所用,從而占領新媒體教育新高地。二要認真研究“微媒體時代”的思政教育的新特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者要成為技術的行家能手,也要成為教育和研究的專家學者。三要加強傳統教育形式和“微媒體”技術的有效融合,以有效提升院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效率。
(二)創新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質量
高職院校大多在中等專業學校合并升級或者歸并重組中升格而成,所以這些院校歷史不長文化不深,開展思政教育的工作機制相對薄弱,經驗積累相對缺乏。“微媒體時代”背景下,需要重視以下工作的開展:一要強化組織領導。要不斷磨合形成思想共識,健全工作網絡,落實領導責任,形成工作規劃,有序推進工作;二要強化隊伍建設。高職院校需要組建好輔導員、班主任、科任教師、黨團會學生干部等教育隊伍。強化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多元化穩定輔導員隊伍。加強輔導員、班主任的培訓進修,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實力,促進他們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強化科任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制定專任教師的培養計劃。同時有序培養學生骨干,充實黨團會干部的領導力量;三要制定落實工作的激勵機制,確保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認同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微媒體”平臺的建設
高職院校“微媒體”教育平臺的建設是實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活躍,接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特別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思想的負面影響,他們對“微媒體”技術駕輕就熟,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信息。高職院校需要重視思政教育陣地建設和管理,形成強大的教育攻勢,建設好微博、微信、QQ群、飛信、釘釘、網站、公眾號等思政教育平臺,并在平臺中植入主流思想信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有效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參與,使他們樂于接受主流社會價值觀、主流思想的教育。
(四)全面加強對高職大學生的網絡輿情的管控和引導
高職院校在強化陣地假設的同時需要全面加強網絡輿情的管控和引導。院校需要對所有網絡輿情“扎口”管理,群訪群控,全方位監控輿情。要著力管控隊伍建設,聯合黨委保衛工作部、宣傳部、學生工作部、團委、網絡中心、“兩課”中心和各院系的相關部門以及學生骨干,分工負責,及時進行輿情信息分析和反饋,及時管控輿情,防止負面信息的傳播。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視目前的“微媒體時代”大環境,要充分認清信息傳輸的雙向互動模式顛覆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賦予了思政教育內容及速度的高標要求,信息傳播的無界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方式的有效轉變的三個新問題,通過轉變教育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微媒體”平臺的建設、全面加強對高職大學生的網絡輿情的管控和引導等四個創新途徑,全面高效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確保高效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朱琪.“媒體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學教育,2013,(5).
[2]童衛豐.“微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3]王靈芝.“微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性特征[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4]李葉葉.“微時媒體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