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玲
摘要:職業體驗課程是一種鏈接生活的課程形態,旨在引導兒童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職業體驗課程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依靠真實或仿真工作情境體驗職業以獲取職業知識和技能,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對接。這種體驗式學習活動課程,不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對學校教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意蘊。基于職業體驗課程的實施要求,提出了建構教學團隊發展模式、創建職業體驗課程基地、豐富職業體驗課程資源、建構職業體驗活動樣態四個實施策略。
關鍵詞:職業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1-0062-04
一、職業體驗:一種鏈接生活的課程形態
現象學創始人埃德蒙德·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科學的根基與源泉,科學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學的危機以及與此相關的人的生存危機就在于遺忘了這個源泉[1]。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職業體驗明確界定:“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有四種課程形式,職業體驗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之一,是一種鏈接生活的課程,即學生在職業情境中見習、實習的過程,解決目前學習中理論與實踐脫軌的現狀,注重學生的學以致用。職業體驗強調將學習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讓兒童走出象牙塔回歸生活,實現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對接,提前了解職業屬性和職業價值,培養職業興趣,提升職業規劃能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對兒童的職業意識教育都非常重視,并形成了相應的系統的教育機制[2]。
縱觀職業教育現狀,國內教育重視基礎教育,學生職業認知水平不高、理想職業與自身水平不符等問題。學生職業教育意識淡薄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在學校層面,學校對學生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科學知識的學習儲備上,而忽視職業教育;在家庭層面,父母更重視孩子是否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好的高中、大學,對于孩子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認識。小學時期是職業意識培養的關鍵期,在此期間注入職業意識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并迅速找到職業定位,成為有理想、有目標的新生一代,實現人生價值。學生年齡特征是職業體驗課程設計的主要依據,不同階段層次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在設置工作情境和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規律,在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制定不同形式的職業體驗課程,以制定科學、適切的職業體驗課程,幫助學生準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二、價值意蘊:促進學生—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提升學生社會適應力。社會適應力是人生發展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個體融入社會、接受社會的表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豐富學生社會實踐,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職業體驗強調學生在體驗多種職業屬性和職業價值的基礎上,主動思考并及時表述交流,增強職業規劃能力、深度學習能力、處事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提前感知、適應社會。其次,激發學生主動發展意識。葉瀾教授認為:“人的主動發展意識是個體實現生命價值獲取幸福人生的內在保證,培養個體主動發展的能力被新基礎教育定義為基礎教育開發人的生命潛能的最本質的任務。[3]”學生主動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為職業體驗課程提出的必然結果。職業體驗促進學生確立主動發展完善自我和社會的發展動機,明確自我發展方向,主動尋求自我發展策略,實現人生價值。最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態度以及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是未來職業選擇的指向標。職業認知是對職業價值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職業能力,它是對未來從事職業的主觀態度和從業行為的內在依據[4]。職業體驗具有較強的職業代入感,學生在體驗職業過程中融入個人情感,走進職業情境,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理念,獲取職業價值觀,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作出自我判斷,初步實現人生理想。
(二)促進學校教育發展
首先,重塑教學目標。職業體驗課程的出現使學校教育走向普職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此促進學校重塑教學目標。職業體驗促進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打破學科壁壘,旨在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傳統教育的教學目標面臨挑戰,學校應致力于培養新型人才,即能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能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和具有生涯規劃能力的新生一代,以形成新的教學目標。其次,建構連接式學習系統。連接式學習最早是由加利福利亞大學教授伊藤瑞子提出,該學習系統注重學習知行合一,通過提供創作機會讓學習者以主動式的內容創建制作、生產、實驗、混音、解碼、設計活動,得到專業技能提升以適應外界變化的就業環境[5]。職業體驗也是一種連接式學習系統,注重學生興趣發展,利用其他機構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間接學習職業知識,積累職業經驗,使學校生活與實際生活相連接,科學世界與真實世界相連接。最后,促進思維教學。職業體驗促進學校的思維教學,是學生想象性思維發展的過程。基于教育現狀,學校急需發展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小學是想象性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小學期間開展職業體驗,學生通過發揮想象能力進行角色扮演,鏈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促進學生產生職業好奇并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化發展,體認職業屬性,為未來職業選擇奠定基礎。
三、職業體驗“落地”策略的探尋
(一)建構教學團隊發展模式
教學團隊是教師組建的教師群體,致力于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抓好教學團隊建設,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有利于復雜的教學問題的解決處理,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6]。研究伊始,應明確一堂高品質的職業體驗課程,其上課內容、形式以及上課地點等的確立皆需要經過專家學者反復研討協商制定,而職業體驗課程作為一種完整的系統化教育,不應成為一次單獨的活動體驗,該課程應具備系統化的教學流程。為促進課程的廣闊發展和課程系統化的形成,擔任課程指導的教師不應局限于某一位專家,應建立協同共進的理念,讓諸多專家教師集思廣益,形成專業學習共同體和新的交流方式,促進課程集體發展模式的建構,塑造應對職業體驗課程問題的研討環境。
基于職業體驗課程的長遠發展,在政策引導方面,無論是職稱評定還是績效考核,教師參與的職業體驗課程應列入考核范圍,同時學校還應開設教師培訓課程,經驗不足的教師可自愿參加[7],以促進教學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皆能勝任本門課程教學,為職業體驗課程的延續提供師資保障。教學團隊在注重人才和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致力于教學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互相配合、團結合作最終實現團隊共贏[8]。職業的種類決定了職業體驗的課程形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個體對職業課程的理解各不相同,一個集體的智慧遠高于教師個人的創新能力。專家、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建課程集體合力共建職業體驗課程樣態,讓職業體驗課程才真正成為一種具備價值意義的課程。
(二)創建職業體驗課程基地
基地為職業體驗課程提供教學場所,使兒童獲得真實的職業體驗感受。職業體驗課程基地是傳統學科教學重心轉移的橋梁,是具有多重屬性的體驗式學習活動。課程從教學本位轉為個體發展本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要求,真正讓學生以學為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學習的樂園,這是基地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地主要是為職業體驗課程創設體驗學習環境,為兒童的實踐活動提供保障,具體表現為三種樣態。第一,基地建設以課程規劃為出發點,課程的實施形式對實踐基地提出特定要求,兒童視角為課程開發的契機,基地建設應以兒童生活實際為依據,研發促進兒童發展的課程體系,統整課程資源、活動,提高課程實施效能,使基地成為課程的研發場。第二,基地建設為體驗課程創設體驗環境,為職業體驗課程實施提供保障,兒童借助多彩、多元的體驗實踐鏈接生活,體認多種職業屬性。第三,基地建設推進基地研發,力求將職業體驗課程基地打造成集教育、教研、實踐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職業體驗課程基地建設以學校的有效管理為保障,學校應加強基地的科學性、規范性監管,借助社會力量,有效利用周邊社區資源,確保學生體驗情境真實,同時學校也可因校制宜,依據既有資源,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特色課程,密切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形成“校區聯合、社區協助”的基地建設樣態。
(三)豐富職業體驗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種類繁多,課程資源交叉相對較少且劃分界限明晰的課程資源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和網絡課程資源三部分[9]。校內課程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兩大類,人力資源包含教師和學生兩部分,物力資源包含設備教具等有形物質和精神理念等無形文化,校內課程資源的挖掘應立足于校本文化,體現學校特色,設計符合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成立小規模的活動基地,合理運用管理校內現有活動場域,同時強調教師之間共同合作,交流研討,實現教師個體資源和團體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實現資源開發;師生之間互相配合,教師合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校本化特色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含社區、家庭、自然三個方面,學校應與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為兒童提供便利的教育實踐基地;家庭也是不容小覷的課程資源,家長的職業背景、生活閱歷以及家庭環境皆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學校應成立家委員會加強家校合作,實現家庭資源的有效開發。大數據的到來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便利,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為職業體驗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便利。網絡課程資源應從兩方面發掘: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服務教學工作,建立網絡虛擬學習社區分享教學經驗,實現教師之間的線下交流;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查找、選擇、分析有效學習資源以豐富自身的學習經驗。
(四)建構職業體驗活動樣態
第一,課程設置主要回應的是各門課程實施的時間、場所和師資人員的具體配置與安排。首先,在實施時間設置方面,可采用“長短學時結合”,即打破40分鐘的固定課時,整合分散學時,構建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時安排體系;其次,在場所設置方面采取“校館結合”的方式,即將場館學習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去,學校與場館之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獲取一定的職業知識技能之后,在場館內部進行職業體驗;最后,在師資人員的配置方面,采用“專兼結合”的方式,引進名家名篇走進課堂,組成“專兼結合”的課程團隊,進行課程開設與實施。第二,在課程開展形式方面,根據學生需求開發多種職業體驗項目,開拓多元化課程,針對課程,根據時間安排可推行嵌入式短期體驗活動和集中式長期體驗活動。嵌入式短期職業體驗以夏令營或者冬令營的形式進行。集中式長期職業體驗活動定期進行,學校與職業院校長期建立合作關系,結合學校需求制定課程,主要采取基地體驗和送課下校兩種形式。第三,體驗情境是職業體驗課程的關鍵環節,體驗的情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據職業情境的真實程度來劃分,另一類是根據主體是否直接置身于職業情境來劃分[10]。無論是真實情境還是虛擬情境,皆需要學生以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第四,應關注《指導綱要》中所提及的關鍵要素,這是職業體驗課程的命脈,看似獨立的四個要素卻是職業體驗課程實施的主體流程,也是實施過程中需要反復斟酌揣摩的關鍵,“選擇和設計職業情境”是職業體驗課程實施的前提;“實際崗位演練”是職業體驗課程的主體;“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是職業體驗課程的關鍵;“概括提煉經驗”是職業體驗課程的結晶。
參考文獻:
[1]李松林.論回歸生活世界的教學論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16-21.
[2]杜啟明.小學職業啟蒙教育實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19-122.
[3]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
[4]葛軍燕.職業價值觀教育:目標、特質及其路徑——基于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生活體驗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2(9):103-106.
[5]陳艷冬.連接式學習視角的青少年創客空間及教育研究[J].晉圖學刊.2016(2):54-58.
[6]孔曉晶.關于小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25-26.
[7]李杰,張瑞,張秀麗.美國高校創新教育的實踐及啟示[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6,26(3):64-67.
[8]徐娜娜.基于教師個性化發展的中小學教學團隊建設[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9]劉春雨,劉衍玲,李翔,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分類及開發研究述評[J].科教文匯,2011(3下):28-29.
[10]楊燕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職業體驗”:內涵、價值與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17(23):26-30.
(責任編輯:劉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