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精神的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教師更應當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將課堂教學融入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生活化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純理論教學,而只有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學生的道德和個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培育和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意義和價值才能得到凸顯。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在獨立意識、學習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時,青春期的叛逆也有十分強烈的表現。只有把相對枯燥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學生豐富的生活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在愉悅和興趣中體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魅力和價值,進而在潛移默化中糾正自身的錯誤認識和行為,樹立崇高理想和思想品德。核心素養作為一種更加全面的教學理念,其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指導意義也必須要在生活中才能充分體現。
一、將生活細節帶入教學課堂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感到枯燥,喪失學習政治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將生活中的細節帶入教學課堂,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友誼的意義,從而明確為什么要建立真摯的友誼,讓學生懂得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知道能結交到親密的朋友是一種幸福,了解友誼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討論友誼是什么,友誼有哪些表達方式,因為初中生年齡尚小,人生閱歷還比較淺,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友誼,明確友誼和哥們兒義氣之間的區別,讓學生回憶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關于朋友美好的回憶,在課堂上跟同學分享,讓學生感悟朋友對自己的影響,體驗友誼的力量。
二、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案例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課本知識和生活化的案例分析相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很多理論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將生活中的案例整合、歸納形成理論,教師在講課時,將這些理論還原成生活中的案例,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學習《誠實守信》這一課的過程中,可以以曾子的故事進行導入:曾子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妻子說“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逼拮踊貋淼臅r候看見曾子正在磨刀要殺豬,就趕忙阻攔說“你怎么真的要殺豬,我是哄他的?!痹诱f:“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后也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彼婢桶沿i殺了。講完故事后可以讓學生討論曾子的言行,再向學生舉例:如果你的朋友小明昨天沒來上課,你問他為什么沒有來,他說他昨天下午在網吧打了一下午游戲,還說這是他的隱私,因為你們兩個是好朋友才告訴你的,讓你千萬不要告訴老師,你會怎么做?大多數同學會選擇不告訴老師,但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理性運用政治知識,為了幫助小明認識到去網吧玩游戲的危害,應該告訴老師,請老師教育他改正錯誤。誠實守信應該是在正確的情況下,而不是任何事情,幫助朋友保守秘密,學生要有自己的判斷。利用案例讓學生理解政治理論知識,將學生帶入案例中,切身體會,這比讓學生反復地背誦有用得多。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走進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以及生活經歷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生活案例,讓學生直觀地學習政治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或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迅速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進行學習。站在學生的角度,將教學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展現政治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培養學生敢于對原有的知識或理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活躍學生的思維,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給學生營造自由、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綜上所述,在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生活與理論相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將生活中的人和事融入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開展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盧靖.對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的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10):41.
[2]范新春.論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與途徑[J].中華少年,2016(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