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菊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傳媒、音樂等藝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傳統音樂再次被人們重視。其中,古箏作為中國代表性的傳統樂器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想要真正優化古箏教學的效果,文化認同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通過分析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及以往古箏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文化認同視角下使高校古箏教學更加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古箏教學;文化認同;高校學生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類高校中以其作為專業的本科學生和研究生為數不少。雖然近年來古箏這一類傳統樂器的教學逐漸被人們重視,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包括教學的表面化、學生個性化特征培養的不足等,出現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古箏所包含的文化的陌生與不了解,由此可見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1 文化認同的重要意義
首先,缺少文化認同的高校古箏教學是單一化的,多數學校和教師只針對基礎性的彈奏技巧與理論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未來的發展存在較強的局限性。然而,很多經典的古箏作品源自民間,與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文化等存在緊密的聯系,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古箏音樂,只有了解了古箏曲目的內涵,學生才可以更加熟練靈活地演奏。同時,在補充了此類文化知識后,還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缺失文化認同的練習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被考試限制,部分高校學生雖然在初期抱有較高的學習欲望,但久而久之則會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無論是自身的理論或技能都停留在“及格”標準左右。把文化認同融入古箏教學,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意識更容易受到激發,演奏時情感也更加投入,個性化特征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學習更加積極自主。
最后,文化認同視角下的高校古箏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對所有樂器而言,學生從技術的掌握到舞臺實際的表演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難題和挑戰。不單是演奏技術本身,舞臺的實踐更是一項重要的課程。把古箏的音樂藝術與表演藝術結合在一起,是舞臺表演的真正表現。文化認同可有利于學生把古箏教學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轉化到實際表演中,最終克服表演過程中的心理障礙,這是因為學生對古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實際的演奏時,要做到對曲目內容的精準掌握,同時還需要把扎實的技術基礎與深層文化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最終使自身的肢體動作更加協調,全面增強古箏演奏的感染力。
2 高校古箏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的問題
我國各類型藝術高校所設置的古箏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理念方面既有相近性又有特殊性。人才培養與教學目標的特殊性是當學生獲得學位、完成學業后所達到的演奏能力和專業的應用能力之間的區別,而相近性是都應重視對學生專業教學、技能實踐和專業應用的教學與培養。
近年來,高校古箏專業教學存在3個問題,第一,部分學生基本功較差,包括理論基礎與技能基礎,缺少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的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存在較多的漏洞,特別是在演奏方面,部分學生對某種類型的古箏曲目的學習較困難。第二,部分學生擁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但缺少古箏曲目內容的積累與實踐的積累,不能靈活地運用專業的演奏技巧。第三,部分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基本功、演奏技能和實踐經驗,但因為對古箏所代表的文化不了解,所以演奏停留在表面,即能夠順暢無誤地彈奏,但缺少足夠的感染力,難以引起聽眾的共鳴。
2.2 教學的問題
多數高校古箏教學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多元化不足,二是教學設計單一。通常很多院校和教師只是單純地傳授教材中的知識,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被磨滅,無論是對古箏的理解或演奏都呈現較嚴重的統一現象,在此情況下不單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同時限制了古箏文化的進步與推廣。而教學設計的問題在于多數教師只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不斷地“復制性”教學,沒有結合現代社會發展中經濟、文化的發展,沒有考慮傳媒、音樂、教育等領域的變化而制定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從而令古箏、教學、學生與實際相互脫離。
3 文化認同視角下高校古箏教學的有效對策
3.1 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古箏教學,目的在于優化學生的演奏效果,同時把古箏作品的文化與思想傳達出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令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中包含的故事、情感與文化,最終讓學生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演奏時把作品的內容表達出來,感染他人。在古箏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自主練習和演奏,或是示范指導,都需要通過運用演奏技法強化情感與文化的表達,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加深對曲目的感受。針對學生情感與思想上的教學難度相對較高,教師往往需要事先做好全面的教學計劃。首先應根據實際,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拉近學生與古箏的距離,從而加深彼此的文化交流。例如在教授《梁祝》時,首先教師應詳細講述該故事,包括男女主角自小到大的成長經歷與時代背景,讓學生對這一曲目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次,可以用聯想法,讓學生想象自身處于曲目的故事中又該如何,以此增強學生對該曲目的認同感,這樣可以在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更便于學生日后的練習與演奏。
3.2 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很多高校學生在古箏教學的初期都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但這種積極性會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減少,部分學生會慢慢失去對古箏的興趣。主要原因是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并不擁有足夠的主體性,在自主學習、創新意識與個性化特征方面的發展與進步有一定的缺失。針對這一點,教師應在古箏教學中賦予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這是為其創造自由的學習環境的基礎。例如在鑒賞《楓橋夜泊》的過程中,教師應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與空間,不應急于糾正學生的觀點,而是引導其更加深入地體會與賞析,逐漸讓學生自己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保障其對學習古箏的積極性。
3.3 有效的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