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作為民族之魂,是歷史積淀的成果。身為中華兒女,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尤其是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明確文化傳承的責任使命。縱觀小學教材所選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品讀它們或受啟迪,或明事理,或表情感,課文中既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蘊藏著深厚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使然更是必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一、 漢字教學中體會傳統文化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認識和辨析漢字,熟悉它們的內涵,是我們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教孩子們學漢字。例如,教一年級《家》時,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家”這個字從古至今的字形演變,從字形的演變中讓學生知道“家”由兩部分組成。接著告訴他們“家”這個字上部分的“宀”指的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只豬(豕)。為什么呢?因為在遠古時期,人們以游獵為主,后來,他們將捕獲到而又吃不完的動物養在家里,這里面就有豬,后來,人們喜歡養豬、吃豬肉,而養豬越多就代表財富越多,所以,在他們看來,家中有豬,生活才能安定,那樣的家叫做家。又如,“莫”字,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組成的會意字,即上一草,下一草,中間一個日,也就是說,太陽已經被草叢包圍了,也就是說日落了。“莫”的本義是日落的時候。
總之,一個漢字身上往往蘊含著深層意思,這種深層的積淀既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外在因素的滲透,又受制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
二、 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學生對古文化熏陶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傳承和影響力十分顯著的文化載體,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是十分的豐富。小學生積極參與到古詩詞學習當中,能夠對自身在語文方面學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通過深入閱讀,提高理解能力,還能夠進一步熏陶學生品格品行。比如,王安石的《梅花》是小學語文經典古詩詞,其所包含的內涵,具體體現在不畏嚴寒、清高等優秀的人生品格。學生通過深入閱讀和學習,能夠對相關的情感內涵,形成正確解讀。又如,杜牧的《山行》,通篇沒有一個秋字,卻字字寫秋景,句句顯秋色。教學中利用文中插圖,配上音樂,讓學生邊欣賞畫面邊入境,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房屋、似火一般的滿山楓葉,遠近襯托,錯落有致,詩人置身其間,停車坐觀,流連忘返。學生邊欣賞邊想象,能真切理解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贊美。
三、 加強學生對古文經典的誦讀
同經典為友,與圣賢為伴,與時代相融,是新時代對我們廣大青少年的要求。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音、形、義及其表現力,獨具特色。漢字的含義在不同的文章意境,所呈現的含義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上下文具體含義的分析,從而深入領會漢字內涵和所要詮釋的意境。并且根據自身的體會,合理控制朗讀節奏,提升漢字的韻味。“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要在思想上,提高對朗讀的重視。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興趣創新朗讀方式,如自由誦讀、比賽或者演講。《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無一不是誦讀的經典,它們不但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也包含著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它們易于誦讀,膾炙人口。如《三字經》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人不學,不知義”則告訴我們人自身的努力學習極其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誦讀興趣,每節課課前預留五分鐘與學生一起誦讀經典,有時還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經典誦讀制成視頻動畫等,有時還挖掘與此相關的小故事,讓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生字,還能對所講述故事加強理解。
四、 結合課文內容,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學生需要履行的使命。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文化環境,以及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教師需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營造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氣氛,渲染文化環境。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深入體會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文化魅力。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領域重要的成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古詩詞文化。在朗讀和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對文化內涵形成正確解讀。
五、 加強習作指導,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得到升華
以寫促讀是新時期環境下重點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訓練,對閱讀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在傳統文化領域的理解深度與認識廣度。比如,教師在進行《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寫作教學時,不妨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環境。從現實生活中,發掘能夠展現傳統文化內涵的產物和相關資料。如學生可以積極了解民間戲曲、舞蹈、民謠,以及傳統陶瓷、剪紙等手工工藝等。讓學生在資料搜集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文化內涵加以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傳統節日以及相關民間習俗中,發掘傳統文化內涵。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端午節賽龍舟活動中,體會屈原的愛國意識,提高學生各民族精神,更讓學生在賽龍舟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以及奮勇拼搏的精神。
六、 通過傳統節日和有關古詩教學感悟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并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并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可以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總之,語文作為一門文化課程,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學科載體。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在思想上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并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文化傳承的執行力度。讓學生從小便樹立起文化傳承的思想認知,并在相關的實踐活動中,正確領悟傳統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匡菊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J].教育觀察,2018(2).
[2]尚冬梅.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
[3]于新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才智,2018(27).
作者簡介:
吳校平,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