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新 馬迪青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有糟粕更有精華,存在一個如何對待的問題。課堂教學中要明確反對虛無論和保守論這兩種錯誤的對待傳統文化的觀點和態度,堅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把握“批判繼承”方法,科學對待,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
關鍵詞: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精華;糟粕
顧名思義,傳統即世代相傳的有特點的一些東西;文化的內涵則相當廣泛,確切地說,文化即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東西。
一般來說,傳統文化在時間上相對于當代文化,空間上則相對于外來文化而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各自傳統文化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演化過程中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一些東西,內容非常廣泛,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和歸類,這里不多論述。
傳統文化未必都是好的東西,比如封建習俗文化中的女子裹腳,雖頗具中華民族特色,也延續幾千年,今天看來卻是糟粕;當然,傳統文化中肯定有不少好的東西,需要今天很好地去予以繼承。
因此,傳統文化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生活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把握一些基本原則,正確對待。
一、 基本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傳統文化,有兩種主要傾向須引起足夠警惕:一種是虛無論,一種是保守論。
前者過分迷戀“西方現代性”,卻對中國傳統文化疏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滿眼只見“保守”“落后”“愚昧”和“反動”,主張回到西方文化中去;后者則恰恰相反,對傳統文化自戀心過重,拒斥“西方現代性”從而拒絕一切社會變革,當然也包括反對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主張一切回到傳統文化中去。
這兩種傾向都是極端錯誤的,有著十分巨大的危險性和危害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向學生講清楚這兩種傾向性的錯誤實質,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它們的巨大危害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取”一“去”,一“精華”一“糟粕”,原則鮮明,指向明確,立場堅定,意思明了。只要認定是優良傳統,是精華,當然取之;如果是糟粕,是落后反動的東西,自然毫不客氣地去之。把握了這個總的原則,學生心中就有了一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向和立場。
二、 具體做法是“批判地繼承”
有了正確原則和立場,具體去辨析“精華”和“糟粕”,又成了值得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把握兩個標準。
一是理論標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立場,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考察、分析和評價,使其首先經過歷史辯證法的改造。
一是實踐標準。要緊密結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際,理論聯系實際,為我所用,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服務。
其次要注意把握好批判繼承的具體方法。
所謂批判繼承,既包括批判環節,又包括繼承環節,批判是前提,繼承是目的,批判和繼承是同一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批判只能是以繼承為目的的批判;繼承也只能是批判地繼承。不能有無批判地繼承,也不能有無繼承的批判。
從階級性角度去審視傳統文化,無外乎剝削階級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兩種。
剝削階級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簡單否定。整體上應予以打碎和破壞,但仍可以部分繼承。比如倫理文化中的某些概念、范疇:幸福、善惡、義務、良心等,經過分析、加工、處理,可以為今天所用;某些進步人物的思想、觀點和品質,甚至稍稍加工處理,就可以拿來使用,比如保國安民、保家衛國思想,天時地利人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等觀點和品質。
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可以繼承其主體部分和基本內容,但并不意味著可以照單全收。歷史上的東西必有其歷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中,有的甚至是要不得而必須予以拋棄的東西。比如哥們義氣,宗派主義,本位主義,平均主義思想等。
三、 課堂教學中如何去操作和把握
古今中外東西方無論哪種教育觀,都不能否認學校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學校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在傳統文化繼承問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學校和教師方面要有足夠的重視,特別是授課教師。教師在心理上端正了教學態度,才不會等閑視之,才會去認真備課,鉆研教法,課堂上才會有授課主動性,才會有飽滿的激情,也才會更好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的內容。
其次,課堂上要向學生講清楚傳統文化的概念、內涵、地位和作用等,要先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厘清概念,尤其要掌握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三,要講清楚對待傳統文化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及其危害,明白其錯誤原因和實質,擦亮眼睛,避免在實踐中重犯虛無論和保守論方面的錯誤。
第四,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原則和具體操作方法,課堂上要結合實際例子,多講解,多訓練。教師示范,然后學生獨立分析,可以讓3-5個同學上臺演練,講出這樣或那樣取舍的理由,然后進行點評和總結。
最后,要有作業和測試驗收環節,尤其要把傳統文化辨析題目體現在課程測試試卷中,讓學生注重課后復習環節,以期讓學生真正掌握面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總之,傳統文化不能簡單接受和傳承,應在當前社會實踐中,依據現實需要,處理好傳統與現實、傳統與未來的關系,解決好本民族傳統和其他民族傳統關系,做到不忘本來,正視未來,著眼將來,剔除糟粕,批判并繼承精華,為我所用,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服務。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美)摩爾根,楊東莼,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宋希仁主編.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秦記洪.論“中國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廣西社會科學,2013(6).
作者簡介:
陳運新,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學院政法學院;
馬迪青,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油溪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