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過于重視計算和應用,忽視概念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他們基礎知識不扎實,無法形成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為此,現本文就從情境中概念的引入、實際生活中概念的深化、教學手段中概念的構建和探究活動中概念的形成等四個方面入手,就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提出了自身淺薄的看法,以為教學貢獻一分力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數學概念包括四則運算概念、數的整除概念、幾何形體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等,是學生進行正確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加強概念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對數學公式、定理、性質等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還能培養他們自主鉆研的能力。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從概念的本質和特點入手,促使小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運用概念,以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 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數學概念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求知欲較強。這樣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就可根據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并進行設疑,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概念學習中來。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部分知識時,該部分包括了比多少、比長短和比高矮等內容,由于很多小學生都有過動物園玩耍的經歷,這樣教師就可創設如下情境:小明同學在周末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去了動物園,他們看到了小猴子、長頸鹿、大猩猩等各種小動物,這些小動物的高矮有什么不一樣呢?他們的大小呢?大家能比一比嗎?由于是小學生熟悉的場景,他們參與的積極性較高,整個課堂會比較活躍,學生對大小、長短和高矮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總之,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所創設的情境是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這樣才會觸動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概念,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 聯系生活實際,深化數學概念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會接觸到很多數學概念,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有效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以在聯系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幫助小學生掌握更多的概念,使他們領悟到概念的本質。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四邊形》部分知識時,生活中處處都有四邊形,教室內的黑板是四邊形的,學生上課用的課桌也是四邊形的,數學課本也是四邊形的,那么應該如何給四邊形下定義呢?它的概念是什么呢?教師就可鼓勵小學生根據實際生活中的這些四邊形,自主探究相關的概念。有的小學生會說,只要有四個邊的圖形就都是四邊形,也有的同學會說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圖形才是四邊形。那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四邊形呢?教師可進一步給出如下圖形,促使小學生去判斷,究竟哪幾個是四邊形?
總之,很多數學概念是需要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自主探究和構建的,這能逐步培養起他們的數學素養,促使他們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各種問題。
三、 優化教學手段,構建數學概念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一般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在理解概念之后,要進行背誦,整個課堂比較枯燥乏味。實質上,數學概念形成以后,如何應用才是最關鍵的。因此,教師應該優化現有的教學手段,幫助小學生熟練掌握更多的概念。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分、秒》部分知識時,現階段,很多家庭所用的鐘表都是電子表,甚至小學生看時間也是通過電話手表等實現的,這雖然很方便,但卻使得很多小學生不認識最基本的時、分、秒,在看時間的時候經常會出錯。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常見的鐘表,并引導小學生認識時針、分針和秒針,然后鼓勵他們畫一畫自己眼中的鐘表,并選出畫得最好的學生,進行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等,這能激發小學生的斗志。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是小學生感興趣的,能激發他們學習自主性的,都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以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實時跟蹤課堂教學效果。
四、 組織探究活動,形成數學概念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一味地把概念灌輸給學生,最好是組織多樣化的探究活動,鼓勵小學生采用探究、發現和驗證等的手段,自主探究概念的形成過程,這能加深他們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部分知識時,該部分主要包括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等,如何掌握這些定律的概念呢?這樣教師就可組織探究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推導加法和乘法的計算規律,并對概念進行總結。而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組織小學生用小木棒自己制作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然后讓他們動手拉一拉,看看哪些圖形的大小和形狀不發生變化,哪些圖形的大小和形狀都變了呢?這能說明什么道理呢?由于是小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問題,他們在尋求問題答案時,也更加的積極和主動。
總之,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并注重活動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為小學生服務,使小學數學教學取得應有的效果。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培養他們抽象邏輯思維的關鍵,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靈活運用情境法、探究活動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還應該從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等入手,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葛靈光.小學數學概念課有效教學管窺[J].學苑教育,2018(19):50.
[2]楊藝貞.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概念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8(39):239-240.
作者簡介:
陳麗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