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實,目前小學數學教育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所占據的時間過多,導致學生的學習空間被擠壓。對此,為了更好地改進小學數學教育質量,本文簡要分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施行少教多學,希望可以借助本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少教多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少教多學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其要求教師盡可能精煉、準確地進行指導,減少課堂中教師的絕對性控制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思維、探討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對此,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施行少教多學具備顯著教育意義。
二、 少教多學的內涵
首先,少教多學并不是盡量少的講解,部分需要講的內容必須要講,只是在講解的時間方面應當盡可能地縮短,少教多學在時間方面一般都有明確的要求,有部分研究者認為教師的講授時間不能超過學生學習活動時間的50%,也就是盡可能控制在15分鐘內。這樣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性的理解,提供練習與探究所需要的時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交流討論空間。其次,少教多學對講的內容要求有明顯提高,在少教的背景之下,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權衡和調整講解的內容,應當規避講的隨意性,教師在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應當進行適當的轉變,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最后,少教多學對如何講的方法有更高要求。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簡單而言就是要求教師將15分鐘能夠講解完的內容以更短的時間解釋清楚,有意識地精簡自身語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施行少教多學的方法
(一) 找準目標,改善教學引導
在少教多學這一要求之下,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之前準確明確教學目標,并圍繞著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與學習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課堂的準備并沒有過多的關注,教師對學生的預習也是草草了事,沒有真正的落實,所以學習就成了教師單方面的事,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安排,自己對學習的內容沒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和認識。對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在問題提出時保持精簡,將這些問題交于學生,引起學生的好奇,讓學生主動地去猜想去思考,激發他們的興趣。在不加大學生學習壓力的情況下,鼓勵學生搜集相關知識,大膽地猜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周長的計算的時候,對于比較直觀的幾何圖形,例如四邊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周長計算,可以通過測量四條邊來計算,在這之后,引入圓,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怎么計算,不能直接測量的情況下怎么得到。借助這一種目的明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以課堂留白的方式表現少教多學,從而實現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培養與激發。
(二) 構建情境,激發自主學習
數學本就是一本比較枯燥和抽象的學科,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的原因就是數學的枯燥難懂,這也是限制少教多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對此,通過一定的轉變方式讓數學教學變得比較形象,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會提高,所以有必要適當地引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一個過生日給家人分蛋糕的情境,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的人數可以設置不同。假設每個組都有一個學生過生日,組員就是家人,根據人數將一個蛋糕分為幾個等分,每個人都得到一份,也就是蛋糕的1/n,其中兩個人的加起來有占蛋糕的多少。由于組員人數不同,所以分的份數不同,不同組之間進行比較,還可以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通過這種教學情境的設置,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明顯提高,而且對知識的掌握效果較好。
(三) 突出合作,培養學習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都不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教師眼中合作學習是小學生湊在一起,而不一定是在學習,還不如分別進行教學。在少教多學思維之下,教師需要習慣性地借助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的智慧得到碰撞,這一種教學思路認為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是少教多學的一種有效途徑。課堂教學時在學生之間開展交流合作對學生思維和交流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學學生自己學自己的,缺乏與周圍人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孤立的狀態,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所以,在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上,更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索,學生之間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意見,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很大的意義。小學數學主要的內容都是基礎問題,雖然看似很多內容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教學設置上,依然有很多有趣的問題能讓學生展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活躍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用一條直線分割一個長方形,看怎樣才能將長方形分割成為面積相等的兩部分,學生自主思考完成,然后大家展示,因為有不同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到的辦法,通過合作交流,就能明白一個問題的解決有多重途徑,自身也會學習到很多,帶動今后的思考的全面性。
四、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著手,以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標。少教多學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對學生的自主性探究與學習能力培養作用突出,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也有明顯的提高。對此,在這一環境之下,教師需要高度重視自主性學習這一內容,高度遵守少教多學的基本要求與規則,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強化對數學語言的理解以及應用訓練,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穩定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士民.“少教多學”背景下的教學設計——從“兩角和與差的余弦”一課的教學設計談起[J].數學通報,2016,55(7):21-24.
[2]丁文龍.“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20(8):37-40.
[3]李化俠.后義務教育均衡時代中小學數學教師培訓狀況調查研究——以青島市數學教師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7,26(5):233-234.
[4]趙娜,孔凡哲,史寧中.中美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定量比較研究——基于合作問題解決(CPS)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1(19):46-52.
作者簡介:
潘啟輝,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