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教育部門和機構在下半年都組織老師們開展教學競賽,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呈現精彩的課堂。那么如何評判一堂好課呢?這個答案可謂仁者見仁,標準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學生的角度評判,是否調動了學生參與和體驗、是否有利于學生現時的學習和將來的發展。所以評判一堂好課關鍵看學生。
關鍵詞:好課;標準;學生;學習;參與;體驗;價值
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么?有人認為好的課堂是教學目標明確、適當,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承受能力和發展需求,教學方法遵循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要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參與,教學效果高效。有人認為好課應該是課堂教學結構合理,老師語言流暢,備課充分,心中有書,腦中有序,眼中有人,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人認為好的課堂應該注重基礎,走向生活,因材施教,飽含興趣,蘊育生機,學生主動。也有人認為學生聽了會深切地體會到舒適、愉悅的享受就是一堂好課。關于好課到現在學界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說標準有很多。但我想這些標準的共同點或落腳點都是——學生。教學教學,有教有學,但重在學——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李小玲老師是我區京東學校的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因其綜合素質較高,在我區“園丁杯”教學大賽選拔賽中拔得頭籌,代表我區參加南昌市“園丁杯”教學大賽。這一節《天氣與氣候》參賽課充分體現了李小玲老師的專業素養和功底。李老師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恰在于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生為落腳點,呈現了一節靈動的課堂,可稱為一堂好課。
一、 以學生認知規律為前提,設置和達成學習目標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具體運算階段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這一時期學生思維還離不開具體事物,因此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天氣特點及其與氣候的差異”,“學會在生活中正確運用‘天氣”。為了達成本課的目標,老師搜集了很多貼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感知天氣(實例1生活感受:昨天中午熱得穿短褲,今天清晨又冷得受不住,氣溫下降十幾度,估計早上還有一場大霧……實例2北京的媽媽與南昌的寶貝的情景對話)、比較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判斷詩句諺語中的天氣與氣候)來了解知識(天氣多變的特點),通過判斷(人類活動與天氣是否相符)、動手(觀察并記錄天氣)來提高能力,并達成目標。
二、 從學生生活體驗出發,探索生活中的地理
本課設置了很多學習任務,比如任務1.讓學生“出門觀察天氣”,親身感知并表達出來,任務2.讓學生“談談天氣對你及你身邊的人有什么影響”,任務3.結合生活中所見所聞談談影響空氣質量好壞的因素有哪些,學習任務都藏在生活體驗中,使學生感覺到原來生活中處處是地理知識,地理就在生活中,特別的親切和熟悉,學生也更有興趣學習地理了。這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的理念。
三、 關注不同類型的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呈現靈動的課堂
本節課李老師只是做個引導者,唱主角的是學生。李老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并參與課堂時,用了多種方式,如讓學生舉手主動回答、點學生回答、隨機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回答,積極的、靦腆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課堂,關注了全體學生。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有問答、表演、練習;參與課堂的頻率很高,有個人參與、雙人參與、小組參與等,他們在思考、在疑惑、在感受、在生成,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四、 注重學生情感體驗與升華,營造輕松溫馨的氛圍
授課過程中李老師注重讓學生感受知識的邏輯關系,并自然而然地產生新的認知,如在介紹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時,李老師讓學生討論了各種影響因素,并引導“正如大家像醫生,發現了空氣質量的致病原因后,要怎么辦呢?”學生能很自然地對不同因素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找到對策;在介紹災害性天氣時強調“天氣對人產生影響,人類活動對天氣也產生影響”,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天人協調的重要性,這有助于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李老師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富有人文關懷,如導入部分“和可愛的同學們度過本節課”,“讓我們帶著明媚的心情進入本課”,課堂中多次給予學生肯定的眼神和激勵的語言,結束部分投影打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學生會感覺這節課特別溫暖,師生關系特別融洽。
五、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體現有價值的課堂
在學習“天氣與我們”知識板塊時,李老師讓學生討論介紹天氣對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判斷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必須與天氣狀況相適應;在學習“空氣質量狀況”知識時,李老師通過討論總結讓學生認識到空氣質量好壞會影響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也會影響空氣質量,人類應保護大氣環境。在這些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地理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的,一種結果是多種因素引起的,人類應該與環境和諧相處,從而內化產生出綜合思維的能力,以及天人和諧的觀念。這便是我們地理課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念。
雖然本堂課從目標到過程到評價都是以學生為本,但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李老師在板書“天氣與氣候”的“候”字時寫錯了,會給學生錯誤的示范;課程前半段李老師始終站在講臺,應下到學生中與學生交流;李老師語調如果能更富有激情些,用語言抓住學生注意力,效果可能更好;課后練習(讓學生觀察一周的天氣并記錄下來)要考慮有效性,即學生是否愿意去做,老師還要有評價反饋。正如葉瀾教授所說,一堂好課的標準還是有待完善的課,因為真實,所以總有缺憾。
葉瀾教授還認為好課應該有意義,即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有效率,即課堂上學生都應該有事情做;生成性,即學生在課堂上有互動有生成。每一點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的,這正說明了衡量一切好課的標準就是學生。
作者簡介:
金美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