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手法僵化單調和教學內容脫離生活等問題,應從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寓教于生活等方面尋求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提升策略
一、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基本概述
小學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其教學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語文是小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學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力,為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新時期,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素材,提高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性,拉進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增強教學親和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主要從教師主導的課堂忽視學生主體性、教學手法僵化單調降低教學實效性和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缺乏理解性等方面展開分析。
(一) 教師主導的課堂忽視學生主體性
素質教育理念下,要求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要求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依舊沒有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將自己擺在主導者與灌輸者的角色上,掌握著課堂的節(jié)奏,喋喋不休地講授課程內容,卻缺少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演化成“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弱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教師在制定教學流程時往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沒有換位思考,容易使教學內容同學生實際相脫離,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有甚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 教學手法僵化單調降低教學實效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相對有限,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情上,而且思維相對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立足于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依舊沿用傳統、單調、僵化的教學手法,降低了教學實效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依舊借助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授教材內容,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和枯燥,長此以往容易誘發(fā)學生的抵抗情緒,甚至產生厭學行為。
(三) 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缺乏理解性
小學語文都是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語文素材,拉進學生與語文的距離。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關注語文同生活實際的聯系,導致教學內容脫離了生活實際,弱化了教學的親和力,疏遠了學生同語文的距離。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面對枯澀、難懂的語文內容總是束手無策,教師要充分扮演好教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立足于生活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獲得感。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忽略生活對語文的作用,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不能為教學活動服務,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提升策略探討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提升策略可以圍繞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師生互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提高教學活動親和力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師生互動
新時期,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師生互動,打造和諧、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制定合理、正確的教學方案,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盡可能通過提問、小組合作討論等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反應,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和互動反饋的效果,靈活機動地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學實效性。
(二) 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趣味性
教師要從小學生注意力有限、活潑好動的特征出發(f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打造趣味性課堂,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教學活動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進而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新時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質,將多媒體教學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中。通過多媒體播放聲音和視頻、展示圖片和文字等,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甚至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要。同時,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變化多端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做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語文知識的熏陶,提高教學親和力,增強學生的滿足感。
(三) 寓教育于生活,提高教學活動親和力
寓教育于生活,拉近小學語文教學同學生的距離,提高教學親和力和吸引力。小學生涉世未深,生活經驗較淺,因此教師要注意觀察生活,從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出發(fā),尋找生活中簡單化的教學素材,運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師在講授《四季》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講講四季顏色的變化和衣服的變化等方面,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語文的神奇魅力。教師在上課時要經常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事例的選擇要兼?zhèn)湔鎸嵭院腿の缎裕@樣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高教學感染力。
四、 結語
小學語文作為教育階段的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以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活動的親和力和影響力,進而提升教學質量,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麗娜.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變無效為有效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5(29).
[2]楊學麗.激發(fā) 引導 培養(yǎng) 實踐——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新探[J].新課程(上),2018(7).
[3]萬海紅.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實現高效教學[J].教師,2016(13).
作者簡介:劉為祥,山東省日照市,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