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催生教學發展新形態,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別于傳統教學形式,其時間短,方便自主學習,通過科學設計,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本學科抽象、綜合性知識,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促進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提升。文章對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微課;高中地理;實施應用
微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不僅具有時間短、效率高、內容短小、形式多樣、自主性強的特點,它能夠讓學生根據學習需求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新課改實施以來,有關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是絡繹不絕,可以說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的探究是一線地理教師談及的永恒話題,而微課與高中地理課程相結合,有助于學習模式的改變,促進師生良性互動,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從預習新課,到課堂教學,到復習備考,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微課準備過程中,教師也能夠發現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與閃光點,促進自我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
一、 高中地理微課的內涵
“微課”通常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可以借助網絡,實現在不同時空的學習,微課內容主要是圍繞學科中的某個關鍵知識點進行講練,展示學習過程,體現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學習思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達成學習目的。一節完整的微課,也需要有非常完整的教學思路。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能夠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教學,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科效率;微課的載體是網絡,利用網絡將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制成音、視頻,豐富了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微課的使用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情自主選擇,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限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微課教學更高效,更易掌握。
二、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勢
(一) 微課所涉及的知識點細、透
高中地理微課可以針對一個小知識點展開教學,如區域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一節中,對荒漠化現象產生的自然原因的講解中,“干旱”對植被的影響,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思路上分析,可以從景觀特點,到成因,到影響,甚至模擬在既有條件下未來景觀變化,即可以做成一個微課,讓學生學習更加細致,理解更加透徹。
(二) 微課資源呈現形式多種多樣
微課資源的呈現,可以借助當前的“互聯網+”,從文字、動態文字、圖片、動態圖片、各類音視頻、3D、VR(虛擬現實技術)等素材多種多樣,展現效果具有強沖擊力,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使用案例如支付寶“螞蟻森林”中,對荒漠化治理的呈現,都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荒漠化治理過程中“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在實踐中的應用。
(三) 微課學習讓高中地理教學不再受局限
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進行教學設計,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效果,采取除常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地點,觀看微課,進行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不僅豐富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并能夠做學習上的延展。
三、 高中地理微課的設計制作
在制作微課過程中,教師要精讀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科學做好內容選題、微課教學設計、各類錄制工具等前期準備工作。
(一) 微課內容題目的確定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通過師生座談、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對微課的需求情況,確立微課選題,一般而言,對學生容易有困惑的難點、重點,要優先選擇,微課題目的選擇要求精準,不能過大,失去微課教學的意義,也不能過小,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特點。
(二) 微課教學設計的要求
高中地理微課進行教學設計,是為了讓微課更有前瞻性、計劃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所以要在微課的導入、內容講解上下功夫,如微課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盡可能短小精悍,承上啟下,盡快進入學習過程,微課內容的講解或者呈現,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知識點由淺入深、由繁入簡的過程思維,提升學習效果。
(三) 微課呈現形式的確定
根據現有的教具情況,選擇合適的微課呈現形式,如對學生無法親身實踐的知識點,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很多知識點就可以用形象、生動的動畫進行演示,如《山地的形成》一節中,通過動畫演示背斜與向斜,《河流地貌的發育》一節中,通過動畫演示河流的下蝕、側蝕等作用展現V型谷、U型谷的形成過程,可以很直觀、形象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借助聲光電等多種形式觸動學生,避免學生產生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讓學習過程更有效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方時的計算等知識點,現在也有了VR技術,可以將整個世界放在學生面前,足不出戶,了解整個地球運動的知識,讓學習成為一種體驗式的樂趣。
(四) 制作過程的要求
除需要準備各類錄屏軟件外,要能夠搜集盡可能豐富的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的素材,借助一些視頻軟件,能夠對錄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剪輯、過渡,對必要的環節、展示過程中,要加適當的字幕及其呈現效果,必要時對配音刪減,甚至進行必要的重新錄制壓縮,都是對教師現有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提高,全部制作完成,主要設計的教師可以作為高中地理微課設計的主備人,進行教學反思,并交由學科教師進行集體研討,評價更新,借助一些網絡平臺,或者學校提供的共享平臺,讓學生能夠下載學習。
四、 高中地理微課的應用環節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微課的使用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導入、釋疑解惑、查漏補缺等不同環節中進行使用。
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一節中,通過西北地區位置、景觀的呈現,可以讓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地形地貌,讓學習有了學科背景,在導入過程中,通過一些新聞資料,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節日主題資料,喚起學生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從而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念實現。在教學內容上,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一節中,通過微課視頻的引入,呈現“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兩者的差異,通過微課教學的視覺呈現,通俗易懂地傳達給學生相關學科知識,同時也呈現地理學習過程,要重視邏輯思維,構建地理學習框架,增強地理學習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對重難點的解析過程中,微課也有與常規高中地理課堂不一樣的優勢,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節中,水循環的類型、不同水體之間的補給,是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微課設計,可以用動畫、視頻的形式,直觀展示各類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呈現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進而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的。
在高中地理學科復習過程中,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對學科知識接受能力,教師教學反饋能力不同,所以學習效果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差異,而微課的設計與使用,則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選擇相應微課內容,進行反復觀看、查缺補漏,提高復習效率,增強復習效果。在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知識點繁雜、瑣碎,怎樣將學習內容建立體系,形成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在微課教學中,對某一區域的某一專題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甚至可以多角度呈現學科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學習的細節,學會知識遷移與應用,提升地理學習的綜合實踐力,真正體現地理學科思維的構建,以區域地理學習為背景,形成科學的地理核心素養。
“互聯網+”是當前社會的大趨勢,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也要隨之進行改變,微課教學適應了社會發展過程,能夠結合新課標要求,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科學性,體現學生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巖.在高中地理實行微課教學應用分析[J].高考,2017(27).
[2]李冉,徐喆.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例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2).
[3]唐燁偉,樊雅琴,龐敬文,鐘紹春,王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微課研究綜述[J].中國電化教育,2015(4).
作者簡介:張超,廣東省珠海市,珠海市第一中學平沙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