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眼于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對策問題展開探討,筆者結合個人在這方面的一些工作實踐經驗提出幾點思考和見解,希望讀者能夠積極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對策
2010年11月8日,這一天,生物課堂的教學生活化既是陶先生教育理論具體化的日子,同時也迎來了教育理論改革的新一輪呼喚。而課堂教育生活不僅意味著其要關注學生個體日常生活,還要進一步證明,教學不能脫離生活,不能脫離學生日常實際這一理論,此外,我們又要試圖在學生當中去建立起一個嶄新的生活,促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關注生活以及提升提高自我價值的意識。然而,如此,初中生物又該怎么樣來實現其教學生活化呢?
一、 讓教學情境生活化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全權地交給學生,要求學生要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從生活環境以及生活背景出發給學生創設密切相關的教學情景,以此來誘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教學生進行觀察、猜測以及操作和交流、反思等這些具體化活動,并從這其中一步步進行比較深入的體會,且從中收獲情感體驗。舉個例子,我們在給學生講述“生物的變異”這節課內容的時候,給他們導入新課: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具體提到的應該屬于生物學中的遺傳現象。即便如此,有個現象在我們中間可以說很普遍,什么現象呢?我們經常會發現,明明皮膚很白的一對夫妻,生出來的孩子卻皮膚很黑,揪著這個問題,很多人不知道原因在哪兒。此外又引出生物學中有一節內容“生物的生命現象”,本節內容中提出了有關于“在石頭表面的地衣與金屬表面的銹有什么比較本質的區別?”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教給學生了解學習的過程中給他們搭建出一個輕松且愉悅的教學環境,這樣一來則可以很好地激起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二、 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舉個例子,同樣是在陰涼處乘涼,當然躲在樹蔭下要比躲在房屋底下涼快許多,原因是植物的蒸騰作用,水變成了蒸汽,這個過程中可以吸收掉許多熱氣;衣服上如果灑了牛奶,我們運用加酶洗衣粉洗起來就更干凈一些,這一點則足以驗證酶的催化作用;除此以外,我們在給學生講到關于植物吸水列舉出腌制咸菜或者是泡菜的過程,我們將黃瓜和蘿卜以及白菜撒上鹽時就會滲出許多水,而外界溶液的濃度變化則會直接影響到植物的吸水。我們教師運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能夠很好地使得較為復雜難懂的生物學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相互聯系,要能夠深入淺出,并且化簡為繁,在這過程中又可以進一步教學生認識到生物知識的實用性。
三、 讓課堂活動生活化
(一) 信息化課堂
從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來講進行轉變:像教師需要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網頁,再把相關的資料信息以及影像重難點都錄入到網頁中去,目的在于方便學生進行查詢;另外,開設BBS及專題式組織討論則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這就使得網絡寬泛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出來,那么那些我們平日里看到的不善言辭的學生往往也可以參與其中,這種交流方式對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極其有利,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二) 互動式課堂
從師生以及生本的交流互動來講,這種方式把學生從一個消極的聽課者的角色轉化過來,轉化成一個探索者或者是思考者的角色,積極地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當然地,在內容來講也就不僅僅局限于“提問—回答”以及“指示—觀察”這樣的一種模式,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教學生組織扮演話劇表演進行活動匯報或者是小組實驗等等這樣的形式進一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四、 讓作業與練習生活化
優化學生的作業,這種方式的實現形式往往可以最終實現實踐與理論相統一,使得實踐理論化,同時要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當中去,當然這就并非只是為了一時的片面化追求,像升學率問題。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并且對學生在以后動手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教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能讓學生熱愛生活并學在其中也樂在其中,從學習過程中體驗樂趣,學會站在生物學的角度看待實際問題。舉個例子,我們在引導學生研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小節內容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對學校周圍的一些污染源以及環境建筑物進行簡單的了解和調查,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確定具體的研究項目,譬如“汽車尾氣排放對植物的影響”“噪聲污染對小動物有什么影響”,具體還要以小組形式來制定相關對應的研究方案,并且展開實驗;同時,小組之間需要相互性進行交流評議以及質詢;最后,實驗探究的研究報告部分都是交由學生自行完成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實驗報告提交到相關管理部門,讓環保部門能夠在治理污染的時候有據可依。
然而,作業優化,也就是作業生活化,我們的做法是教學生在實驗、合作、想象、設計、反思和探究的這一系列活動當中嘗試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起到一個體驗生活和感知生活的最終目的,那么,自然而然地也就使得學生的學科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可謂一舉兩得。
五、 結語
中學階段的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實現,實際上從內容布設來講可以讓學生的生物學習更貼合實際生活,這對他們在以后的知識運用來講往往又極為有利。問題是學習的根源所在,有問題的提出學生才會探尋出新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就需要給學生提出一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題內容的問題來引導他們展開下一步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叢書》編委會.生物教材的改革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江文,中學二級教師,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陜西師范大學成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