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學知識抽象、實驗難度較大,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學習難度,并且高中生課業繁重,學習時間緊張,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高中化學教學面臨著很多問題。根據學生智能差異而創設情境教學的分層教學模式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因此,本文詳細介紹了分層教學以及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與運用。
關鍵詞:分層教學;高中化學;教學
分析學生的智能水平,針對不同智能水平的學生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情景,協調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就是分層教學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把不同層次的學生置于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和與之相適應的發展區內,達到學生學習可能性與教學要求互相適應的教學目的。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就是依照學生學習化學的不同開展化學分層教學,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水平的化學學習環境,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化學水平都有所提升。
一、 以人為本的分層教學模式
高中生的化學智能差異化是最嚴重的,通常存在優等生覺得教學內容少、進度慢而差等生覺得教學內容多、進度快的問題,因此亟須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把教學目標定為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學生的個體潛能,把教學宗旨定為全面釋放學生的個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化發展。分層教學在促進學生實現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于無形中也提升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分層教學的焦點就是消除對待學生的差異化態度,更加注重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化,開展差異化教學,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相同的發展。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的時候,要制定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被發展,都能體會到知識的內涵和成功的喜悅。
二、 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前提及模式
(一) 高中化學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
首先,教師與成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對化學結構的認知方面,還體現在運用新的化學知識以及建構化學結構方面,還很大程度地體現在學生的愛好以及思維方式方面。正是因為存在以上差異,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時候遇到的障礙也不盡相同;其次,教師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好化學,在給學生的學習障礙采取正確的改進方法,在給學生創造健康的化學學習環境的基礎上,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習到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化學知識;最后,高中化學教師要建立新的教學觀,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環境,達到以人文本、分層教學的效果。
(二) 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模式
從新課改的目標理念出發,高中化學教學推出了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問題—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目的就是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從開放和探究的角度開發現代、科學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首要條件。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不是讓學生去解決很多問題,而是利用數量大、時期長的研究訓練,使得學生能夠形成獨立的精神、批判的意識,進而能夠在學習中慢慢地會發現問題,并去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養成和其他同學的合作的意識。綜上分析可知,“問題—研究”教學模式有效地結合了高分成績取得、能力全面發展及課堂知識學習的三個方面,其基本流程是:依照知識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或學生提問——學生合作討論或自主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學生實驗探究驗證或教師講解——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和能力。
三、 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問題—研究”教學模式及分層教學模式都是想要根據學生的智能差異和學習水平開展教學,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以發展,綜合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所以,分層教學與“問題—研究”教學存在結合的必要性。但是,分層教學是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是普適性的課堂教學,因此,應該尋求這兩種教學模式的最佳結合點。比如,在對鹵素單質的性質進行復習的時候,可以創設以下復習情境:第一,二氧化硫和溴水反應的化學過程,哪個是還原劑,哪個是氧化劑?第二,此化學反應的現象是什么?第三,把溴水加入亞硫酸鈉的溶液里會有何反應,化學方程式是什么?第四,把二氧化硫氣體通入氯水中的反應是怎樣的?第五,均具有漂白作用的二氧化硫和氯水在混合后是否還具有漂白作用?學生通過對以上五個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化學反應問題的分析,可以由淺入深地認知鹵素單質化學知識,使得自身的化學知識得到補充,使得自己的化學思維得到縱向的深入發展,使得自己的化學實驗能力得到有效的化學理論的支撐。“問題—研究”教學模式結合分層教學模式是對分層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革,可以挖掘出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并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提出的問題去逐步深入研究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最終得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和最好的學習成績,進而能夠大大地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繼良.分層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2):43-43.
[2]褚霆.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5(14).
[3]蔣鮮.論分層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學習(中),2013(7):49-49.
作者簡介:
任利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市敖漢旗新惠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