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潤 鄭淑萍
【摘要】開發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是語文學習的需要,更是加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合理、有效、科學的評價不僅能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更是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不竭動力。然而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評價上,我們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本文著重探討了如何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中運用有效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 誦讀 評價方式
【項目】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因地制宜開發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踐研究》論文(GS[2017]GH B1273)。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63-02
傳統文化經典承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具有很深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取之不盡的寶藏。開發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不僅能擴展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領域的知識面,更能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目前,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雖然開發了不少,但是在實施的效果上,卻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誦讀教學的目的性不強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學生誦讀傳統文化經典中的評價方式存在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評價方式過于單一
教師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評價中,往往習慣于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讀的很好。”“很有感情。”“聲音比較洪亮。”這些聽起來不甚“走心”的單一評價方式,難以真正達到鼓勵學生誦讀的目的,也很容易將學生對于誦讀的標準簡單的理解為“大聲”讀,“流利”讀。
二、習慣采用負面評價
教師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評價中,教師習慣于提出問題而不是找誦讀亮點鼓勵學生。“這個字讀錯了。”“讀的太快缺少感情。”“聲音太小。”這些負面性的評價不止無益于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積極性,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失去自信,更有甚者會讓學生失去對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的興趣。
三、評價形式單調
教師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實施評價中,過多的強調了教師的評價,而沒有采用更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指導中,教師與學生的評價地位是不對等的,學生沒有關于自己誦讀能力好壞的發言權,一切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
那么如何在指導學生誦讀傳統文化經典時,作出科學、合理又充滿鼓勵性的評價呢?
結合以上問題,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根據學生誦讀學習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評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于學生來說,不可能立刻學會誦讀的全部技巧,達到誦讀的最高標準。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經典的誦讀指導時,針對學生誦讀能力的不同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在學生誦讀能力的初級階段,教師可將評價標準降低,將評價的重點更多的放在是否讀錯字、讀錯詞,聲音是否清晰洪亮,誦讀時是否有明顯的卡頓或忽略標點符號的連讀上面。
在學生誦讀能力的中級階段,此時學生已經脫離了“照本宣科”式的“念”,那么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需要教師將評價的重點轉向學生朗讀時是否加入了真情實感,是否是在誦讀文章時能真正感受和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并通過朗誦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學生誦讀能力的高級階段,此時學生對于誦讀已經游刃有余,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已不是教師評價的標準和重點。除了朗讀與背誦,教師更要關注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收獲。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
1.教師評價學生
教師評價學生是教師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過程中最普遍的評價方式。對于評價,可以采取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的方式。口頭評價即在學生誦讀結束后,進行言語上的鼓勵,激勵學生下次進步。書面評價可采用與測驗、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并為每位同學的成績進行記檔,在學生測驗的檔案上記錄對于學生的評價。
2.學生自我評價
建立學生的自我評價機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傳統的教師“說教”方式相比,學生對于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對于問題的改進愿望也更強烈,這種自我認識與評價會促使學生在下一次的誦讀中,做得更好。
3.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人是有社群依賴性的高級生物,當把他置身在一個大的環境和集體中,就會產生很強的歸屬感和求認同感。來自同學的鼓勵,更能增強學生的信心,而同學的批評,也能化作學生前進的動力。因此,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上,教師大可以放寬權限,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互評,既可以讓被評價者發現自身的不足,也能促進評價者對于誦讀的理解和思考。
三、善用積極、正面的評價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評價時,盡量采用更積極向上的語言評價學生的表現,而不是負面的評價。教師的眼中不應該只有學生出現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尋找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閃光點。在指出學生問題的時候,注意評價方式和態度,要盡量委婉以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多用縱向評價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環境、先天、發育水平、性格等原因,班級內會有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稍差的學生之分。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注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盡量少做橫向比較與評價。對于成績稍差的學生,教師應盡量采取縱向評價的方式,讓學生與自身相比,要考慮學生與上次相比是否有了進步,上次提到的問題這次有沒有改正等情況。只有多用縱向評價,才能對學生進行精準的、個性化的正確評價。
五、評價語言豐富真摯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動力。教師的評價不應單調乏味,發自內心的真誠評價,往往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看起來特別喜歡我”“老師對我的夸獎跟其他同學的不一樣”,這些心理暗示都有助于推動學生不斷進步。豐富具體的評價,使學生更清晰、明確自己優點與長處,同時更能激發學生的信心與自信。
六、增強教師素質水平,提高教師評價科學性和合理性
針對教師能力與素質不足導致的評價不科學不合理問題,在學校方面,可采用定期培訓的方式增強教師的業務水平;對于教師來說,則需要其利用業余時間,深入鉆研與學習,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應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正面的、縱向的評價,以促進經典誦讀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張玉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J].小學時代:教師,2010(1)
[2]任洲儀.小學教師課堂評價語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