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日新
【摘要】地理教學與地圖密不可分。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地理識圖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地理素質,在繪圖,讀圖和分析圖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文結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經驗,探討了培養初中學生如何從地理圖像中獲取和解讀有效地理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 識圖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53-02
一、要注重地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教師需要使用各種手段讓學生掌握地圖語言,如地圖比例、圖例、方向、注釋等。每張地圖都可以從不同方面提取不同的地理信息。通過教師的教學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從地圖中挖掘更深層次的地理信息。只有持續引導他們發現和挖掘地圖語言中包含的深層信息,才能真正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圖片的能力。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學習的不是地理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無圖不成題”的考試原則下,提高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成為更高層次的要求。讀圖是基礎,分析是關鍵。教師應該仔細指導他們讀圖和分析圖片的方法和步驟。不要課堂上指著教學掛圖,投影圖或幻燈片,然后告訴學生觀察到的地理事物,讓學生記憶這是什么河流,那是什么山脈。一種較好的讀圖方法是“三步讀圖法”1.讀圖名:明確該圖表示的是什么內容。2.讀圖例和注記:明確該圖的符號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獲取準確信息。明白不同的符號所代表的含義,比如“▲”代表山峰,“=”代表公路,“○”代表城市,“⊙”代表行政中心等等。3.表述地圖:進行分析、綜合、重組和再造所獲取的信息,表達自己的讀圖理解。如:在學習“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時,首先要讓他們明確是一幅什么圖。其次學生分辨出深淺不同的藍色所代表的不同的降水量。最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分析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和原因。
二、通過填圖、繪圖培養動手能力
聽講學習只是掌握的開始。自己填寫地圖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實踐操作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還應通過繪圖和填圖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當然,這也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繪圖能力。教師自繪簡圖將地理知識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的呈現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模仿、記憶、回想來回顧、思考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必須先要提高自身的繪圖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有專門設計的練習冊,以便學生通過教師課堂上的草圖清晰地掌握地理知識,然后通過自己的繪圖和填圖鞏固地理知識。這比死記硬背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講授完中國地形地勢之后,我會在黑板上手繪出中國地圖,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分別畫出不同走向的山脈,讓學生在這些山脈圖中找出山脈的名稱,并歸納出不同走向的幾列,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簡圖,將我國各大地形區填圖到相應位置。在課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己畫出這個簡圖并標出各大地形區,該節內容雜而亂,學生可以先通過老師的簡圖整體把握,再通過自己回顧、思考繪制出簡圖,這樣不僅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地理知識的印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激活地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成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地理教材中的圖雖然多,使人應接不暇,但是都是靜態的圖,學生難免對圖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識不能有效地理解。多媒體技術具有大量的信息,可以“激活”地圖,也就是說,它是動態的,使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有更清晰,更直觀的了解。多媒體顯示地圖也更省時,更快,從而提高了地理教學的效率。特別是當涉及到一些自然地理圖表時,可以使用多媒體來使地圖更加化和形象化。
例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活化地圖”。關于“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這部分知識,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教材上只是靜態的演示,不利于學生對“地球自轉與公轉”這一過程的理解。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動態演示圖,學生發現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也自西向東圍繞太陽而轉。這樣一來,地理教材中的圖便“活起來”。另外,在涉及到“海陸的變遷”以及“洋流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動態的圖,對“大陸板塊的漂浮和流動”以及“洋流的運動”這部分知識就會有牢固的記憶,學生在觀察“動態地圖”的過程中也是思維的一種鍛煉。
地圖是地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也是初中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地理教師應將培養初中生的能力作為地理教學的重點工作,并將其納入地理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許麗英.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169-170
[2]孫桂仁.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圖像運用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武威市16所初級中學為例[D].中國知網.2015(05)
[3]徐越.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途徑分析[J].好家長,2018(05):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