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蘭
摘 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想有良好的語言發展基礎,就必須在小學階段進行深入的語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深入到寫話訓練教學環節的深度研究中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課程的安排里尋找到更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寫話訓練本身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新課程教學改革又特別重視學生的綜合發展,所以寫話訓練的教學實踐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話訓練;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中,新課程教學改革已經有了明確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深刻貫徹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教學內容,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重視寫話訓練,發展學生的語言基礎,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學習中不斷積累自身的語言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發展做好鋪墊。
隨著我國的新課程教學改革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和個人素養養成,這樣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寫話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安排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學生通過有效的訓練和學習,寫出完整的句子,并且在完成句子的過程中掌握完善的語言基礎,這樣的教學才是有價值的教學。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許多的小學生對寫話訓練有非常大的抵觸,這也是發展寫話訓練的一大難點,本文就此內容做出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鼓勵學生訓練,增強學習信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話訓練課程教學時,往往重視的是教學課程的結果和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書面成績是否達標,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是非常公平的,但很難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寫話訓練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想要實現有價值的寫話訓練,就必須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日常的寫話訓練課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學生,讓學生樂意參與寫話訓練課程,增強學生在寫話訓練課程中的興趣。這樣有效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寫話訓練的教學有效性,還能從根本上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如:在低年級寫話訓練日常課程作業安排中,教師往往會安排簡短的寫話日記,當學生初步接觸寫話訓練時,教師就需要給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勵,不能一味強調所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能打高分或者是否讓教師滿意,而應該是從學生自身出發,鼓勵學生繼續進步,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進步空間和發展空間,在不斷地進步中得到教師的肯定,這樣才是合適有效的寫話訓練教學。
二、借助課外方式進行寫話訓練課程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枯燥的文字內容時,往往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必須在這一環節尋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從過去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發展來看,通過有效的課外方式來幫助學生是非常有價值的。學生通過教師的多媒體信息圖像或者音頻來了解有色彩和聲音的內容時,往往會有更多的興趣投入,這時候教師通過課外方式引入的課內寫話訓練教學內容就會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優美的花草動畫來讓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過后,教師可以利用提問引導:“動畫中出現了什么?”“出現了幾種花草?”“你比較喜歡哪種?”“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是你非常喜歡的?”利用這些問題引出學生的回答欲望,然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寫話訓練來,不僅可以實現課程內容,還能讓學生保持有效的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習慣是非常容易的,但教師往往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主要原因是教師以課后作業形式來要求學生進行閱讀,這樣不僅很難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發現,鼓勵引導教學更加適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閱讀訓練,完成越快的同學得到越多的獎勵,對閱讀內容理解越多的同學給予特殊的獎勵,這樣學生就會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訓練中,有了閱讀習慣的基礎,寫話訓練的完成方式就更加豐富。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所積累的語言也就越多,在完成教師安排的寫話訓練時不僅可以有效回憶閱讀過程中的內容,還能實現有價值的寫話訓練學習。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可以讓學生在簡單的語句內容學習理解上拓展更多的學習思維,比如對閱讀內容的深度解讀,對閱讀內容的心靈感悟等,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為將來的語言學習和語文學習做好基礎工作。
四、總結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寫話訓練,低年級的寫話訓練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不僅可以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發展自我個性,還能有效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增強學習能力,為將來的發展和學習提供更加扎實的基礎功底。
參考文獻:
[1]吳南芳.小學語文低段寫話能力的培養探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8(7).
[2]田莉.低年段學生寫話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8(9).
[3]李志銘.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寫話能力[J].散文百家,2018(1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