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娟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經濟基礎的不斷提高,國家對建設性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九年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雖然發展不均衡,在一些偏遠山區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不僅縮小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差距,培養了人才,還使我國全民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推進了我國現代化教育進程的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法;農村教育;推動作用
為發展基礎教育,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分為初等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等特征。
偏遠山區的農村適齡兒童,也同樣依法受國家保護。所以,國家和政府必須義不容辭地擔起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少年和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責任,必須保證他們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中也對國家及政府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有明確規定。
《義務教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即義務教育是一種免費的學校教育形式,這既給我國義務教育提供了經濟保障,也是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柱。
一、《義務教育法》對農村教育的推動作用
(一)保障了農村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法》的推進實施保證了每個少年和適齡兒童不會因貧困輟學,也促使那些已經輟學的學生重返校園,這無疑解決了農村教育的一大難題。我國《憲法》和《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表示每個少年、適齡兒童都享有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推動了義務教育的實施和發展
當今社會,科技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推進以及教育改革的實施,農村的義務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關注及改善,解決了一些上學難、沒錢上、家庭太困難不讓上的農村教育問題。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中明確提出了相關條例以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使每個少年、適齡兒童都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也推進了義務教育的實施和發展。
(三)提高了國民素質和全民修養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大部分偏遠地區農民的教育意識已經逐漸增強,但是在一些極度偏遠和貧困的山區,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和封建保守觀念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農民對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沒有必要的認識,從而造成了很多少年、適齡兒童輟學、做童工等不良社會現象,義務教育的普及率也因此增長緩慢。但隨著《義務教育法》的深入實施和依法治教的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在不斷發展,加之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對義務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這不僅提高了偏遠地區農民的素質和修養,而且大大增加了少年、適齡兒童的入學率。
(四)轉變了農村教育觀念
農村教育的發展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以很多地方十分重視教育,當地各級政府以更加有效的措施讓每個少年、適齡兒童都能享受義務教育。新時代下,教師到貧困地區支教,傳播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信息;家長逐漸跟學校和教師達成一致,為子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校讓每個學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結語
義務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不斷推動我國義務教育的深入發展,時刻關注我國農村受義務教育的程度。投身教育事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推進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和責任。
參考文獻:
[1]劉遠碧,鄧澤軍.近十年來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述評[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2]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魏澤琳.我國義務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新西部,2018(30).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