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機
摘 要:本文通過列舉《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作者本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對于上好《機械基礎》課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學情分析 激發興趣 教學方法
技校學生都是初中畢業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因為沒考上高中,或考上高中讀大學無望而希望能學習一技之長的,所以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差,連鎖反應就是對純理論的學習沒興趣。對動手操作倒是有興趣,對新鮮事物感興趣。針對學生現狀,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如何把這門抽象但又與生產實踐緊密相聯的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上好,讓學生們學到專業基礎知識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看法: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機械基礎》是技工學校機械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涉及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概念抽象,理論性較強。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普遍感到學來學去還是學不懂。前面分析了來技校學習的學生基礎普遍不是很好,學起來有困難,反映出來的表象就是不愛學。其實我個人認為除少數學生外,多數學生還是想學的,只是因為學不懂,目標又不夠明確,干脆就懶得學了,這樣惡性循環下來就成了不愛學了。所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非常重要。簡單講就是為誰學?學了為什么?明白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變不懂算了為要弄懂才行,就會努力。學懂了,增加了自信,學生自然就會變得更愛學,就會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所以在課堂上,整個學期我都不斷給他們灌輸“為自己學”,“學好了是為了自己今后能掙錢能過穩定生活”這樣樸實的理念,并經常通過身邊的例子,畢業生工作后的體驗來鞭策他們,改變他們的學習觀念,主動為自己學習。
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以良好的氣質吸引學生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愛好,與任課教師也有很大關系。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組織得好的,知識面廣并具有良好氣質的教師,受到學生喜愛。愛屋及烏,甚至他教授的課學生也愛上。確實,教學是教與學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在這里,知識是紐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是關鍵,關鍵問題解決好了,紐帶的傳導也就通暢了。在課堂上,每堂課我都以一種好的心情去上,盡量讓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我很少以教訓的口吻對待學生,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同等輔導;課堂出現了狀況,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交流;平時在生活中也注意關心他們,幫助他們。不能說我這么做效果特別好,但總的說來還可以,班主任紛紛反映,班級學生在所學科目中,大家最愛上的課就是機械基礎了。聽到這個結果,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努力沒白費,它保證了機械基礎這門課紐帶的暢通。
三、注重教師知識的積累與更新
教師知識積累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知識積累多的教師,課堂內容充實,旁征博引,舉一反三,自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課學生愛上;反之,教師只能照本宣科,保證課程的正確性,這樣的課自然枯燥無味,學生不愛上。俗話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桶水只有飽和或過飽和了,教給學生的才會是濃縮的精華,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對專業課教師而言,除了理論知識,還必須有實踐經驗,這樣課上起來才會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學生才愛聽。同樣,現在的科學發展迅速,新材料不斷出現,教師應及時完成知識上的更新,只有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講授的知識既有傳統理論又具有現代氣息,這樣的課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讓學生從觀念上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還不夠,還必須讓他們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興趣是人們學習的動力之一,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想學,就會主動去學,學懂了就有了自信,對這門課程就會更有興趣。所以在第一堂課上,在他們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誠惶誠恐地觀望時,我讓他們自己列舉身邊他們熟悉的機械設備的例子,讓他們明白這門課程研究的就是他們身邊與他們生活相關的東西。以前他們只知其然,只看到現象,這門課程就是幫助他們知其所以然的,即為什么會這樣的。比如,在講解齒輪輪系時,講到輪系傳動比的變化,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坐公交車時經常可以看到司機師傅右手撥動右側的撥桿,為什么說著撥桿位置的變化,汽車行駛的速度會時快時慢?然后讓學生討論,因為學生對汽車的興趣一般較大,所以討論比較激烈,最后讓學生說出討論結果,教師再告訴學生,司機撥動撥桿是在調整汽車變速箱里齒輪輪系中的齒輪位置,從而改變汽車行駛的速度。經過這樣的經過,課堂上氣氛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大不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其改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去學習知識。
《機械基礎》對于剛剛初中畢業的技校生來說,無疑是大難度的課程,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程度高一點的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便“死記硬背”;程度低一些的學生,一旦無法戰勝困難,便放棄了。針對這種情況,如何組織教學?作為教師必須由淺入深,結合實際。
首先是講課時由形象引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對于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首次認知對后繼的學習至關重要。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可以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把注意力較快地集中到學習上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引入方式,可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每當講到一個新的機構時,我常常利用該機構的模型導入,讓學生首先通過有動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這種方式能夠給學生以鮮明的感性認識,降低學生對機構的認識難度。在講解“凸輪機構”時,我首先以“凸輪機構”的模型導入,然后邊演示邊講解。隨著機構的演示,學生的多種感觀被調動起來參與教學。借助模型可以完成“凸輪機構”的組成、凸輪的形狀、從動件的基本類型等內容的教學,最后再以補鞋匠的釘鞋機作為聯系實際的內容,讓學生感覺這些機構離我們并不遙遠,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充分利用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好奇心理,凡事易憑興趣,自我約束不強的特點,充分組織好每次課的教學導入,讓學生再好奇、新鮮的興奮中,無意識地學習某些知識,對教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作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引發其“有意識”,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其次就要聯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能夠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情感傾向。通過聯系生活經驗或具體實例來創設情境,可活躍課堂氣氛,興奮學生的思維。例如:講到制動器時已接近這一次課的“尾聲”,為了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唱好這個壓軸戲,我引入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讓一個自行車賽的冠軍在平地上快速騎車,然后剎車。請大家選擇一個快速有效的剎車方式。A剎前閘B剎后閘C 先剎前閘,再剎后閘D先剎后閘,再剎前閘。課堂立刻活躍起來,這個情境使學生產生競爭的心理,大家立刻發表意見。因為他們太熟悉自行車了,也很有剎車的經驗。結果大部分同學選擇D ,而我的答案是C ,原因是自行車的前閘制動,后閘減速。同學們所以選擇D ,是注重了減速,而問題是“制動”。接著便可以進入“制動器”的教學。制動器的形式有錐形、帶狀閘瓦式等等,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讓他們說說自己所了解的制動器的實例。最后加以總結得出結論:各種形式的制動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實現制動的。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必要的教學情境,對于教學活動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加強理論課與實習課的聯系,與實習教學相結合
作為機械專業的教師,應當不僅具有機械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對于在生產中使用的各種加工方法、機床及設備的有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與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熟練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上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機械基礎》是各個工種的專業基礎課,與各工種專業課聯系緊密。教師應靈活處理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舉例講解時應盡可能使用見過甚至使用過的設備,如講解帶傳動時可以利用柴油機上的皮帶(V帶)講解,煤礦上普遍使用的皮帶運輸機(平帶);講解四桿機構時可以結合家用縫紉機的踏板機構,內燃機的氣缸,礦用乳化液泵,采煤機的柱塞泵進行講解;講解鏈傳動時可以利用自行車的鏈條給學生講解。因為這些機構都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熟悉的機構,講解時他們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可能的話,理論課教師應主動與實習教師聯系,在實習教師帶領學生去一些機械制造廠參觀時與其一道參觀并在學生參觀時對其看到的設備的某個機構的工作原理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告訴學生這個設備采用了那些機構,某個零件采用了什么結構,這樣我們在上課時學生已經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就不會覺得抽象,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再因勢利導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六、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進行模式的改革和計算機的普及,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應該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應當具備計算機操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知識和能力。制作多媒體課件可以使教學的具體化、形象化不再是夢想,可以把抽象的機構運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課本中出現的各種機械機構,傳動方式,加工方法通過攝像機拍攝出來,或利用動畫軟件將機構得運動做成動畫,加上專業知識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使用,抽象的知識就可以變得形象、生動,學生的興趣也會得以調動,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多媒體課件可以將視頻、音頻、動畫、圖片、圖表、實物投影等有機結合,大大增加了課堂的生動程度,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盡管《機械基礎》這門課比較抽象,我們面對的又是基礎較差的技校學生,如果我們能夠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只要教師用心,學生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夠上好這門課,為他們的后續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佩群.淺析《機械基礎》課程教學[J].當代教育研究,2008,25(4).
[2] 郝敏.淺談如何上好《機械基礎》課[J].職業技術, 2012(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