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榮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中西部一些省地區貧困人口規模仍然較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本文就如何做好扶貧報道中的現場采訪,讓扶貧新聞更富感染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精準扶貧 扶貧報道 新聞報道
一、深刻認識扶貧開發工作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規律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農村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脫貧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遵循。習總書記在不同時期不斷深化并拓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內涵: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后,2014年,進一步提出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全面部署“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目標時,系統闡述和正式提出“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思想;2017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總結了脫貧攻堅的“五點經驗”,即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論體系,開創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是各級黨委政府更好地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各級新聞媒體宣傳報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政策指引。新聞媒體必須深刻認識扶貧開發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規律,在新形勢、新條件下以更寬的視野、更好的角度開創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聞報道新局面。
二、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報道方式上深度融合,勇于創新
當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方興未艾,新聞媒體在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宣傳報道中要充分利用融媒體發展趨勢,一次采訪,多點開花,力求達到最大化、最有效的傳播效果。
2017年6月,廣西崇左市啟動“百名記者走村串戶看脫貧”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全市各級新聞媒體派出100名記者深入全市100個扶貧村屯,以走基層、扶貧蹲點日記、伴隨式采訪、駐村“三同”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生活化、生動地報道各地脫貧攻堅工作領域的先進經驗、模范典型、鮮活事例以及工作成就等。各級新聞媒體同步在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以微信消息、網絡帖子、專欄專題等方式注報道進程、花絮,并適時刊發現場采訪的圖文信息。
同時,在報道過程中,各級媒體適時以短評、編后語、記者感想、采訪日記、專家點評、幕后花絮等多種方式配合宣傳,增強報道的深度、廣度和可讀可視性。一時間崇左市報紙報刊、廣播電視、微信微博等各種媒體平臺上都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聞報道,為全市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奮精神、鼓舞士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三、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報道內容上精心策劃,突出典型性、故事性
新聞媒體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報道過程中,要立足當地實際,拓寬思路,精心策劃,挖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推廣性的好經驗、好做法和鮮活事例。通過示范效應開闊貧困群眾的視野,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報道內容上要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細節,有矛盾有沖突,既有采訪同期,又有畫外解說,力求真實生動引人。幾年前,筆者在雙柏縣獨田鄉中心校采訪時,與老師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交流情感,體察農情,記錄精準扶貧的時代律動。同時,我還積極開展新聞扶貧活動,幫助獨田鄉中心校解決了一些難題。此次駐校調研采訪不僅蹲出了感覺、駐出了感情,還采寫了多篇帶有泥土氣息的報道,講述了鄉親們堅忍不拔的脫貧故事。在這里我也碰到一個最令我難忘的事情,有一個三年級叫李開萍的小女孩,家住大水田村委會白鶴箐村,因患白血病,為給她看病,家中債臺高筑,對于靠種養殖業收入的農村家庭,可謂雪上加霜。記者對李開萍家庭面臨的這一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采訪報道,推出了一組系列報道,新聞在楚雄州電視臺和雙柏縣電視臺新聞播出后,立即得到縣關工委的關注,向社會發出倡議,組織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捐款,其中,州內一企業家與州電視臺聯系,直接答應捐助3萬元,在社會各界前后的持續關心幫助下,由于李開萍的的病只是初期,通過后期的持續治療,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后來逐步好轉。
這一結果說明,媒體一旦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關注時,就會引發人性蘊藏的巨大的扶弱濟困的愛心涌流,使需要幫助的群體得到及時救助,使得社會更加和諧。媒體在面對我國攻堅脫貧的巨大宏偉目標任務時,亦肩扛偉大使命擔當,充分運用職業優勢,最大限度喚醒社會各方資源,為這一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添磚加瓦。
報道形式要靈活多樣,要善于記錄生動的現場對話,最好以記者的身份解說,同期聲的采訪要自然貼切,通過農民生活化的口語表達提升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可信度,避免生硬的解說,杜絕官話套話、泛泛而談。
參考文獻
[1] 朱常青,左向暉.精準扶貧報道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記者,2015(8).
[2] 程偉.關于如何做好扶貧開發宣傳報道的幾點思考[J].新聞知識,2014(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