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摘 ? ?要: 近年來,全國各地中學作文研究人員對中考作文評分標準進行了全面優化,目的在于減少評分誤差,增強中考作文評分的客觀性。中考作文評分標準的客觀化、統一化無疑會對初中寫作教學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紙鲋猓u分標準可以用于日常教學,如果將中考作文評分標準進行分項細化,改編為適合學生使用的層級標準,就能幫助學生自我檢查、自我促進。
關鍵詞: 中考作文 ? ?評價標準 ? ?層級化
幾十年以來,因懷疑作文成績而想申請高考、中考查卷的考生不在少數,平常期中、期末考試后因作文分數來向老師討要說法的家長更是常見。之所以屢屢出現類似現象,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考生對自己作文的評價標準與閱卷老師的評價標準不一致;二是閱卷老師甲與閱卷老師乙的評價標準不一致。其實,這兩個原因究其實質是同一個原因:評分標準不夠標準。不標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只供閱卷教師使用,不對考生開放。二是在具體語言表述上不夠客觀嚴謹,操作性不強。
一、現行評分標準解讀
中考作文不僅能夠直接反映出考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還能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考生的思維發展和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與文化理解和傳承等能力,可以認為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與語文考試卷上的其他題型相比,具有無可爭議的漢語言文字水平測試效度。但控制評分誤差是作文批閱中的一大歷史難題。廣東江門市蓬江區教學研究室周華章老師以自己先后17次參與中考作文評卷或質量監控工作的經驗歸納出考場作文評分的五個方面的常見缺憾:忽略標準,習慣作祟;漠視差異,賦分趨中;以偏概全,罔顧全局;時松時緊,標準不一;缺乏自信,松緊失度[2]。這些缺憾是事實,但將矛頭指向閱卷老師難免過于嚴苛。
縱觀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大多采用綜合評分法,即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將考生卷分為四類或五類,依據中心、內容、結構、語言將考生作文劃分至某一檔,再確定具體的分值。如江蘇省13大市2013年中考評分標準大體如下(卷面分60):
一類卷:54—60分,中心明確,記敘生動形象,議論有獨到的見解,結構精當,語言流暢。
二類卷:48—53分,中心明確,內容具體,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42—47分,中心尚明確,內容尚具體,結構尚完整,語言尚通順。
四類卷:36—41分,中心不夠明確,內容不具體,結構欠完整,語言欠通順。
五類卷:35分以下,無明確的中心,無具體的內容,結構混亂,文理不通。
再如,廣東省2015年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如下(卷面分50)[2]:
又如,2017年泉州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如下:
附:①錯別字每字扣0.5分,重現不計,扣滿3分為止。不滿600字的,每50字扣1分。
②發展等級采用分點評分法,如果“立意”“構思”“語言”三項中一項突出的,就可得10分。
從這三份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可以看出:為了減小中考作文評分的誤差,各省市初中語文教研室做出了很大努力,在評分各項的語言表達上更加嚴謹,在各加分扣分項上更加細致,并且引入了層級標準,使評分標準更具客觀性與可操作性。但由于各類卷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流暢、通順、尚通順、欠通順”“突出、明確、基本明確、不明確”“充實、具體、尚完整、空泛”這些主觀性詞匯上,因此評分仍具有主觀性,考生作文的得分受閱卷老師資歷、經驗的影響較大。
事實上,無論怎樣甄選,閱卷老師的主觀差異性都是客觀存在的。教學經驗豐富的閱卷教師們尚且不能夠客觀評價,如果將其直接公開給學生,學生也是一頭霧水,起不到真正的指導作用。因此,減少評分誤差最關鍵的因素在于評分標準本身,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實用評分標準設想
這里的實用是指評分標準既可以指導考場評分甚至中考考場評分,供眾多閱卷老師使用,又可以指導日常寫作教學,供即將中考的考生使用甚至七八年級同學使用。一份比較實用的評分標準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沿用傳統,易操作。
從文章學、心理學、語文教育學角度分析作文性質,咨詢語文教學專家,并調查學生作文的實際表現,確定影響中學生作文能力的18個變量:體裁、中心、材料、分析、思想、首尾、層次、過渡、連貫、詳略、敘述、議論、描寫、修辭、詞匯、語句、文字標點、卷面。將18個變量進行因素分析后,轉化為五項考場寫作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確定中心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敘述事實的能力、擇用方法的能力[3]??梢詫F行標準中的分項項目確定為語言與表達、選材與中心、構思與結構、文體與手法等幾大項。
評分標準應該在全面考查的基礎上合理歸并,不煩瑣,易理解,不過多增加閱卷老師的負擔,也不會影響學生的理解。
2.綜合評定,耗時少。
西方國家在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計劃中廣泛采用整體評定方法。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憑經驗與印象輕易地把好作文從一般或比較差的作文中區分出來,最直接,也最省時,但這種評定法過于籠統,不適合用在考場作文評定中,用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理解不了,也操作不了,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不斷有學者、研究機構著手研究分項評定法,分別對作文的個別特征如詞語、句子、語法、修辭等方面進行評定。分項評定法相對客觀、細致,可以有效降低評分誤差,但正因為項目過細,評分過程比較煩瑣,比較耗時,學生同樣操作不了。
兩種評定方式各有利弊,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彌補,如上文提到的廣東省、泉州市中考評分標準實際上就是兩種評定法的綜合利用,廣東省在整體評分的基礎上分項取分,泉州市在分項評分的基礎上整體調整,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減小了誤差,將其改編為學生能讀得懂、理解準的層級標準,同樣可以起到優化作用。
3.層級分明,不模糊。
作為青少年初中階段寫作能力、素養的終結性評價工具,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內容的確定與表達非常重要,既要使閱卷老師之間的主觀差異性盡量縮小,又要使考生作文之間的客觀差異性盡量顯現出來;既要能夠用于他評,又要能夠用于自評。要縮小閱卷老師的主觀差異性,在標準中盡量避免出現“尚、欠、不夠”這些模糊性詞語,需要將影響寫作水平的具體指標準備描述出來。要顯現考生作文之間的差異性,就需要將標準進行層級化區別,方便評分老師分項、歸類、賦分。如果要將其用于日常教學,那么在標準的語言表達上更需要嚴格把關,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表述要直白,與學生使用的評價語言相統一。
江蘇省常州中學的郭家海老師帶領研究團隊,從二十世紀初就著手構建基于發展性評價的表達升級體系。十多年來,他們結合課改的實際需要,把小、初、高三個學段聯系起來,將發展性評價層級表引入日常寫作教學中,經過實踐檢驗,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利用層級表能夠自檢、自學、自我升級的目標。用層級表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過程與結果達到統一,可以將評分標準的檢測與指導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也就是說,將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分層細化,可以滿足實際需求,在不增加評分老師負擔、不花費更多時間的情況下使閱卷的客觀性大大增強,評分誤差大大減小。
三、評價標準層級細化
基于以上設想,從2017年開始,筆者嘗試將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層級細化,改編為適用于教師評價與學生自學的雙向標準,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達成統一,與日常寫作教學相結合,分別指導九年級、七年級學生進行考場作文寫作訓練,實驗兩年來,效果顯著。
層級細化后的評價標準如下:
層級細化后的評價標準主要作用是使學生明確中考作文評價標準,方便學生依據評價表進行自我檢查,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改進。如果閱卷老師的評分標準也能夠層級細化,閱卷老師之間的主觀分歧將會大大減少,評分的誤差也會大大減少。因其與學生的自評標準相統一,對中小學日常寫作教學會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本榮.一篇“三無”考場作文引發的憂慮[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2018(7):57.
[2]周華章.中考作文評卷的常見缺憾和優化對策[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2015(11):73.
[3]祝新華.促進學習的作文評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