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棟
摘 要:互聯網金融即通過互聯網技術而在線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其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它的終極模式,即所謂的P2P(peer to peer)。P2P平臺使得投資人與借款人直接交易并通過網絡平臺完成,成為一種新型的金融脫媒。近些年,平臺網站無故關閉,實際控制人失聯跑路情況集中爆發,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也將不斷完善并加強監管,使得科技正確推動經濟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P2P;信息中介;金融監管
一、何為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即通過互聯網技術而在線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其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移動支付的結合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與可能性。此外,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電商的推廣普及,使得人們習慣通過互聯網支配金融資產,并逐漸成為人們購物消費的主流方式,也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適合的應用場景。
傳統金融的資金供需匹配中有三方:投資人、金融機構、借款人。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供需匹配中:在投資人和金融機構之間加入了互聯網理財平臺;在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增加了網貸平臺。
理財平臺通過互聯網渠道及新媒體的推廣營銷方式吸納投資者,投資金融機構一攬子金融產品,在投資人和金融機構之間獲取利潤空間;網貸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撮合金融機構資金供給方和資金需求方,使得交易迅速匹配且嚴格篩選貸款人信用情況來評估其還款能力,降低信息不對稱。在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獲取利潤空間。
而互聯網金融的終極模式,是通過理財平臺和網貸平臺,直接連接投資人和借款人,跳過金融機構賺取全部中間利潤,即所謂的P2P(peer to peer)。它與傳統金融借貸不同的是,投資人與借款人直接交易并通過網絡平臺完成,成為一種新型的金融脫媒。
二、P2P平臺發展歷程
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平臺在英國創立;我國第一家P2P平臺成立于2007年。在隨后的幾年中,這一產業在我國高速發展,一些線下民間借貸轉而走向線上。并逐漸向多元化發展,成為最早一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截止到2013年底,國內P2P平臺已達幾百家。
2015年,國家將互聯網金融寫入“十三五”規劃, P2P企業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繼續爆發式增長, 這一時期寬松的政策環境對其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2015年底,P2P平臺達到了近3000家,全年網貸成交量近1萬億元。就是在這一時期,大量資本不斷涌入P2P領域,其中不乏上市、國有、傳統金融背景的雄厚資本,也有聞風而動的風投資本流入,不斷沖擊曾經由民營資本占據的市場。
2016年,我國P2P成交額達到近3萬億元;P2P行業看似仍在急速發展中,但是各地卻不斷爆出P2P平臺投資無法提現、平臺聯系不上等問題。2017年底,P2P平臺已超6000家,但正常運行的平臺只有不到2000家。
2018年5月至7月,平臺網站無故關閉,實際控制人失聯跑路情況集中爆發且愈演愈烈。P2P平臺“爆雷”一詞迅速被刷屏,無論參與過P2P投資或是沒有參與過的人,都已把P2P與詐騙一詞畫作了等號。短短幾個月,涉事未償還本金上千億,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P2P平臺“爆雷潮”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一是部分P2P平臺仍處于野蠻生長階段,蒙眼狂奔,跑馬圈地,企業經營模式粗放,內部管理水平跟不上,又缺乏足夠的自有資本或造血能力,資金風控缺失導致平臺風險陡增。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份子利用P2P行業規范不完善制造龐氏騙局,宣傳高利息率誘騙投資者存入大量資金,虛設投資標,通過借新賬還舊賬,擊鼓傳花,傳到最后就攜款跑路,一夜人去樓空。二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趨嚴,特別是P2P網貸備案中明確的各項整改要求,使得平臺放棄高收益不合規產品,合規成本卻不斷攀升,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已失去行業早期的套利空間,部分平臺選擇主動清盤退出。三是部分平臺跑路后,恐慌和避險情緒蔓延,投資者加速擠兌P2P平臺,形成“羊群效應”。
三、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監管措施
1.平臺利用資金池業務集資投資理財產品
2016年8月,銀監會針對網絡借貸行業發布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指出:網貸平臺不能建立資金池。但是對于目前市場上的P2P平臺來說,幾乎都在依賴資金池使用資金賺取利潤,其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存在期限錯配、短投長借的問題,極易引發流動性危機。此外,一些平臺虛構投資標的,平臺自融資金后違規投向高風險領域。通過發行高利率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在投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規將募集資金投向股市、期貨、房地產等資本市場,積累的風險被無限放大,最終引發“爆雷事件”。
根據網絡借貸備案登記管理規定,網絡借貸應定位為信息中介,需在銀行辦理資金存管業務,每筆資金調動應均為投資者實際指令。平臺需明確自身信息披露內容,規范披露平臺借款和借款人信息,提升網貸行業的透明度。
2.互聯網金融領域沒有建立行業準入和退出制度
中央十部委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平臺企業只提供居間服務,并不直接參與金融相關業務,許多平臺借此規避了金融業的市場準入審批手續和后續監管要求。實際上,卻利用互聯網從事借貸中介甚至理財業務。
對于此類問題,一是要設置適度門檻,建立P2P行業準入制度。對平臺發起人、管理團隊能力和水平、資歷背景提出明確要求,對平臺自有資金體量和關聯企業實力有嚴格的標準。二是設置最低營運資本金要求。擁有充足營運資本金的平臺才有實力且有能力保障金融屬性的業務持續開展,抵御金融行業系統性風險,并充分應對其流動性風險,尤其是可以在資金凈流出行業的環境下,避免出現由于投資者集中提現而引發的擠兌事件。三是完善P2P行業退出機制。退出機制的目的是確保P2P平臺停止運營前就向投資者提示風險,停運后就原借貸合同的設立明晰的清算與轉接機制,幫助投資者安全追回應得資金。
3.平臺提供產品擔保,偏離P2P平臺信息中介定位
目前,網絡借貸行業競爭激烈,多數P2P平臺為了吸引投資者資金,很多都采取了通過計提風險準備金等方式為用戶提供擔保,而這樣的方式卻違反了網絡借貸機構“不得為用戶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的法律要求,使得P2P網絡平臺自身成為了“信用中介”,違背了其在法律上只能提供“信息中介”服務的定位。另外,多數P2P平臺承諾的100%保本保息,會使投資者出現逆向選擇:即投資者只選擇利率高的投資產品,利率越高越好,而較少或根本就不關注投資標的的真實性和借款人還款能力,使得投資者的外部監督作用被弱化,這也間接增加了P2P平臺挪用資金、移花接木的可能性。
因此,P2P平臺應停止以風險準備金等方式為產品提供擔保的做法,而是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為產品提供擔保,落實第三方擔保機構的監管責任。對不合規的產品或項目提出質疑,要求披露甚至直接否決,發揮好擔保機構的外部監督作用。此外,建立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讓投資者清楚真實的投資風險來源,防范逆向選擇風險。
四、互聯網金融未來走向
2018年8月,國家成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對互聯網金融P2P平臺提出多達108條規范,進一步對P2P網貸平臺提出了整改要求。今后,互聯網金融P2P平臺將明確定位為“信息中介”平臺,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提供居間服務,提高市場資金的資源配置效率。2018年11月,360金融拆分出信息中介業務360借條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說明書,專職從事撮合貸款居間服務。未來,互聯網金融平臺將更規范的開展網貸業務,面對用戶遷移成本低;地域、信息壁壘減弱,金融綜合生態強化的行業特點,平臺競爭力將更多體現在互聯網跨場景的綜合實力,以及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層面的比拼。把想要空手套白狼的投機資本驅逐出去,徹底改變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內良莠不齊的現狀,從而保障投資人的權益。另外,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也將不斷完善并加強監管,使得科技正確推動經濟模式的變革。只有法律法規的及時跟進與保駕護航才能使得新的模式變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段錁.我國P2P網貸行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8(05):233+235.
[2]葉文輝.P2P網絡借貸風險與監管對策研究--對近期P2P平臺集中爆發風險事件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18(10):45-49.
[3]程翔,王曼怡,華郡珂.基于空間視角的中國P2P網貸行業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11):118-130.
[4]趙增強.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防控[J].稅務與經濟,2018(0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