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瑩,俞愛宗
(延邊大學 師范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學困生是指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或困難,不能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學業要求,僅靠自己一時難以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1]劉永慧在《語文教育行為論》中指出,學習行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行為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具有傾向性的總和;狹義的學習行為是指課堂學習行為。[2]關注學困生的學習行為有利于及時發現學困生的問題,幫助其提高學習效率。本文以學困生、學習行為組合題名檢索的方式進行檢索,命中文獻109篇,從中篩選出30篇相對權威的文獻進行分析,以得出對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的規律性認識。
斯金納認為,行為可分為應答性行為和可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則是機體自發產生的。[3]戴健林在《斯金納操作學習理論片論》中肯定了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及學習者的促進作用,并且指出斯金納雖然不能接受認知學習理論,但他并沒有否定認知學習理論。班杜拉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基礎上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其中三元交互決定論是其理論核心。可以說,社會學習理論是對斯金納理論的推進與創新。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避免了傳統行為主義者一元單向決定論的機械環境論傾向,認為個人、行為、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的。[4]劉英潔在《班杜拉三元交互決定論對鋼琴教育的啟示》中肯定了三元交互決定論并且將此理論運用于鋼琴教育中。Mc NamaraS.& Moreton G.指出,學習行為即學習方式或學生的問題行為。[5]該觀點將學習行為等同于問題行為,在研究過程中主要研究如何控制問題行為,具有一定片面性。金衛國指出,學習行為是外顯的,能夠在課堂中被觀察和測量。[6]該觀點從外在層面對學習行為下定義,忽視了學習行為的內在規律。亢昱認為,“在學校環境下,學生從學習動機激發到學習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所綜合表現出的個性特征,受個人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學習狀態、學習策略、學習習慣等復雜因素的影響。”[7]該觀點較全面地對學習行為進行了界定。
林德全在《學習概論》中提出,學習行為的特點包括:(1)特定性;(2)復雜性;(3)系統性;(4)發展性;(5)外顯性;(6)動力性;(7)差異性。此外,他將學習行為的類型分為三類:預習學習行為、聽講學習行為和復習學習行為;單一學習行為和綜合學習行為;常規性學習行為和創新學習行為。[8]該觀點對學習行為的特點和類型進行了歸納,具有一定現實依據,但并沒有詳細說明學習行為的具體類別。李樹榕認為學習行為的特點包括:(1)既具有主動性又具有被動性;(2)既具有傳承性又具有創新性;(3)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個性。他還將學習行為分為以下四類:在家庭中發生的學習行為;在學校里發生的學習行為;在社會中發生的學習行為;職場學習行為。[9]該觀點從辯證法角度將學習行為分為三個特點。錢源偉認為學習行為主要分為兩大類型:良好學習行為類型和不良學習類型。[10]該觀點根據學習主體在學習行為產生過程中引發的情緒變化等,直接將學習行為歸納為兩類,顯得直觀明了。
綜上,研究者從兩方面對學習行為進行定義:(1)學生學習活動中可觀察到的外部行為;(2)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內部行為。可喜的是研究者的研究熱點逐漸由關注學生的外部學習行為轉化到內部學習行為,但是大部分研究沒有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來分析。通過文獻整理發現,學習行為主要是根據學習行為的主體、內在結構及其兩面性進行劃分的。
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主要包括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馬淮濱指出,數學學困生的行為特征為:懶惰、厭學,學習態度消極,主動性較差,機械學習情況嚴重。[11]該觀點通過問卷調查法分析了學困生的不良學習行為表現,肯定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方法過于單一,沒有深入了解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真實性有待考證。李世劍認為,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其學習成績。[12]該觀點指出學習效能感和學習成績之間可以相互影響,但并沒有直接指出學習行為問題的表現形式。呂亞映認為學困生在學習行為上有兩種表現:低智力型和非智力因素薄弱型。[13]該觀點較全面地概括了學困生行為的表現,肯定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對行為的相互影響。付芳認為,課堂行為因學生基礎知識是否扎實而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優秀學生表現出來的通常是與學生學習積極相關的行為,而學困生表現的通常是與學習不相關的行為,甚至是違規行為。[14]該觀點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行為表現,指出行為問題對學困生有消極影響;但其研究方法過于單一,研究地域與研究主體具有局限性。茍洪泉指出,數學學困生學習行為特征包括:學習被動、課堂參與度低和學習自主性差等。[15]該觀點肯定了學困生的行為問題具有性別差異,但此觀點并不能代表其他學科的學困生也會有此表現或者影響。根據以上研究,學習行為問題的表現形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學困生的學習行為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其次,學困生的學習行為問題既具有外顯性,又具有內隱性。最后,學習行為問題具有差異性。根據以上特點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學習行為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學困生在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來的不良學習行為。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及面對生活問題的信心,更會影響教學進度。
孟月提出,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感態度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課堂參與行為具有一定影響。[16]該觀點認為情感態度對學習行為具有積極或消極影響,但大多數研究者將注意力放在消極的情感態度方面,不注重如何通過積極的情感防患于未然。李盈睿指出,學生英語學習行為受學習動機的內外部因素影響。[17]該觀點立足于學生本身,強調學習行為中內部影響的重要性。文桂滿、代蕓肯定了學習興趣等內在因素對學習行為的影響,并提出學習方式也會對行為產生影響。徐立珍認為,學困生的學習基礎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8]盧傳棟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同時關注學優生與學困生的學習狀況。
外因是指排除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劉麗群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將影響學困生學習動機的家庭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1)家庭情況的復雜性;(2)家庭環境的影響;(3)親子關系;(4)家長教育價值觀。[19]該觀點著眼于家庭教育,較全面地概括了家庭方面的影響。楊麗靜認為,教師在生物課堂上要做學習的促進者,并尊重學生,對學生有信心。[20]該觀點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要求教師尊重學困生,對他們在課上的積極學習行為及時提出表揚。綜上,目前教師多將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成因劃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維度。其中,內因強調學困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的不足;外因強調家庭整體環境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對內因的研究多從理論出發,真正對學生進行客觀調查的文獻較少。在今后研究中,應對學困生進行針對性實踐調查,了解學困生自身學習行為問題存在的真實原因。另外,外因部分包含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該方面的研究需進一步加強。
李曉利認為,應該培養學困生學習興趣,讓其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21]該觀點沒有指出改善學困生學習行為的具體方式。王利指出,學困生應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同時要保證持久的數學學習動機,提髙自信,在交流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22]該觀點從學生本身出發,要求學困生處理好各種關系,做到勞逸結合,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孫秀芝認為,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傳授學習方法,提高學困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教師教學中要密切注意學困生的思維活動,適當調節課堂氣氛,控制教學節奏。[23]該觀點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肯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并沒有良好的實施效果。陸麗亞指出,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及自主學習時間。[24]該觀點從師生關系出發,肯定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觀點,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困難的。相比學習行為,教師更愿意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
劉麗群認為要提高父母系統家庭教育水平,營造良好家庭的氛圍。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家長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家長更要為孩子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尊重孩子,調動孩子的積極性。[25]觀點指出父母關系及家庭環境對學生學習行為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但其研究方法有待豐富,研究對象不具代表性,對因果關系探討不足。朱潔認為,“作為留守兒童的學困生,常年不見自己的父母,當對話中涉及到自己的父母時,變得特別關心,因此在對話中表現較為積極。”[26]該觀點認為家庭的成長環境及父母的陪伴對學困生有很大影響,家長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現問題要及時交流并幫助其改正。
解決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的策略應以學生為主,教師與家庭為輔。王晨曦認為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需要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面的努力。學生大多通過轉變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動機等來解決行為問題,教師多數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改進,而家長主要從家庭環境、親子關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為學困生解決行為問題提供幫助。研究發現,家長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持有積極的態度,但是因為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長期不能得到改善,教師和家長也會陷入消極的圈子。
國內對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的研究已有較多成果,教師們多從教的角度研究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但其更注重教學方法改革,而很少注意到學困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從研究對象來看,中學和大學學困生受到較多關注,小學學困生受關注較少。從已有成果來看,相比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界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教師的行為。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大對小學學困生的關注力度,探尋小學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存在的真實原因,并提出可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