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也在順應社會的變化進行著一定調整,現如今我國的教育方式和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實際利用能力,其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的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綜合性人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時期國家基于經濟發展、人才培養,制定的重要發展戰略。為了更好的踐行和落實這一策略,社會各界應當建立起完善的創業模式,構建完備的創業服務體系,全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創業,搭建創業新平臺。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會化服務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創新,創新的重要意義在于推動了行業的進步,為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創業的重要意義在于推動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創新和創業進行了支持和鼓勵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當前的教學概念中,應當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建立創業服務體系,加強當代學生對綜合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學會用知識來創造財富,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增速。
1 大眾創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作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是給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為經濟建設的發展注入活力的重要源泉。教育行業作為人才培養的技術平臺,每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儲備,在新的經濟發展策略下,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能夠進行動手實踐,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就業生活中去。正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方向,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也在適時作出調整適應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這一教育理念的目的在于,鼓勵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創業過程中來,并且加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國家的發展經濟增速,培養出更多專業性的人才。大眾創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激勵和鼓舞了學生勇于參與創業,加強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將自身所學的知識在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我們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求,從我國當前的教育局面進行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率已經出現了上升瓶頸,就業率的停滯不前標志著存在部分學生對于就業工作的不滿,缺乏對于創業的嘗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幫助到學生們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除此之外,也是我們國家,我們黨根據當前的學風建設,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高等教育的一次改革,這樣的教育實踐方式,能夠為高等教育助新的活力,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高等教育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也承擔著為我國經濟建設貢獻人才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作用,服務體系的建立,更好的幫助學生指明了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和就業服務需求,充分展示了教育的職能如何通過普及高等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這次實踐不僅具有黨和國家的先進嘗試也結合和借鑒了國外的發展的優秀經驗,對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其高等教育有著許多優秀的經驗,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有助于幫助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成長。在就業服務體系中,貫徹落實的是創新,創業,創客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妥善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增速和提供重要助力。在三者中,創新是活力發展的源泉,創業是行動的具體表現,創客是參與到行動中的主體,三者的協同發展可以理解為,如何為我們國家培養勇于實踐的綜合性人才。
2 目前大眾創業服務體系的問題
大學生缺乏創業意識。隨著社會身份和人口結構的不斷轉變,大學生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其所造成的就業壓力和就業風險也在不斷增大,這表明了當代大學生具備重要的資產轉化潛力,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將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然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中只有極少數會選擇創業,這表明了當代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欠缺,深究這方面的原因,可以發現大學生創業意識的下滑,主要是由于當代家庭觀念和校園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追求穩定平滑的工作,缺乏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缺乏風險意識。創業在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會背負一定的風險,由于當代教育理念和家庭觀念的影響,學生在動手實踐能力上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社交經驗和社會閱歷,沒有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
缺乏足夠的支持和鼓勵。雖然國家在政策和發展方向上表達了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然而實際落實到位的情況并不理想,多數政府部門缺乏對于創業經驗的培訓和教育,同時一些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也難以得到落實,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也同樣制約著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創新創業并不是空談而是需要一定的實踐和理論教育,從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來看,都是學校缺乏對于創新創業的相關培訓,學生的社交能力得不到鍛煉,創新創業思維得不到施展。
3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方法
加強校企合作。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培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基于這樣的教學目的,學校方面可以開展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雙方的對接和聯系,推動產業和專業之間的相互對接,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用人方案,借助這樣的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樣為學生知識的運用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發展平臺。校園在提供先進知識培養的同時缺乏一定的實踐運用能力,企業的生產模式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實現綜合性的人才培養方案。
加強互聯網的使用。在信息時代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對創新創業來說,互聯網的存在同樣為技術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平臺。借助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社會服務平臺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加方便的渠道和便利,加強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拉進校園生活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互聯網的平臺下,各個創業者可以對他們的想法進行溝通和交流,營造出思維多元化,創業條件生態化的發展模式。
4 結語
縱觀歷史的發展進程,創新創業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鼓勵,社會服務平臺的建立,是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局面的改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我們國家提供優秀的人才,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物質財富,由于當前實踐教育和創業精神的缺失,創新創業精神停滯不前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要想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需要加強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護,完善體系的建立和維護。
參考文獻
[1]沈秀媛.富川深化服務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J].廣西經濟,2018,No.412(04):69.
[2]曾健清.貴港港南區“三個結合”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J].廣西經濟,2018,No.412(04):33-34.
[3]焦連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創新精神的培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4):62-66.
[4]胡志堅.向世界展示中因創業創新實踐進展和理論成果——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論初探》[J].宏觀經濟管理,2018(5):-F0002.
作者簡介
王麗瑋(1973-),女,漢,四川省德陽市,四川省德陽市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工程師,大專,研究方向:科技和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