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煥佑 溫盛勇
摘 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危機事件屢有發生,既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又給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原因;調適
大學生本是一個朝氣蓬勃、渴望新知、充滿活力干勁、富于探索和創新精神的群體,然而,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困擾增多,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陷入了心理危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要深入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危機來源,了解和識別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危機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觀念和心理素質,有效規避和化解大學生心理危機。
1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原因
1)學業壓力引起的心理危機。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便是學習,但不少大學生步入大學后,逐漸迷失了學習方向,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熱情下降,難以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一旦遇到問題,就焦慮不安,從而導致心理危機的產生。有些學生由于學習方法運用不當,學習效率不高,收效甚微,致使他們在學業上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甚至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然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過大,產生了自我矛盾沖突,加重了他們的精神負擔,使得他們煩惱不斷,萎靡不振,誘發了心理危機。
2)人際交往障礙引起的心理危機。隨著大學生心理發展,他們渴望與他人和諧相處,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肯定以及信任,然而有的大學生由于性格因素,不善于人際交往溝通,導致他們變得更加孤僻、自閉,產生社會恐懼感。有些大學生成長于優越的家庭環境,自視甚高,自以為是,過于注重個人利益,不受群體歡迎,一遇到打擊,極易誘發心理疾病。有些大學生猜疑心重,對人存有戒心,缺乏真心,導致人際交系緊張,影響了學業身心健康,導致心理危機。
3)就業壓力引發的心理危機。就業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不少學生讀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就業。然而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化,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當他們發現就業難,工作無著落時,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蹶不振,產生嚴重的失敗感和挫折感,對未來失心信心,變得憂心忡忡、煩躁不安、意志消沉,或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成天悶悶不樂、怨天尤人,若不及時發現、疏導和解決的話,就會引發心理疾病。有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薄弱,抗挫折力不強,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鍛煉,致使他們養成強烈的依賴心理,一味地依賴學校的聯系,聽從家長的安排,當他們就業時,常常不知所措,一旦就業遇到困難,就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導致抑郁癥發生。
2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調適對策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成長環境。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環境溫馨和諧,則可以緩解壓力,放松心情,使學生身心愉悅,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成長環境,潛移默化地規范學生行為表現,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健康向上、積極進取、樂觀曠達,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體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尊重、關愛、理解、信任學生,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其次,高校要積極創建宿舍文化環境,優化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責任感、集體觀念以及合作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高校要注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弘揚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陶冶情操,磨礪意志,點燃激情,激發創造,展示自我才干,彰顯個性風采,體現自我價值,滿足大學生心理和精神需求,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2)加強心理健康和危機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危機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有效手段。高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危機教育,健全大學生人格的思想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危機意識和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首先,高校開設心理健康課,將心理健康課作為必修課程,通過知識講座、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滲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大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的認知誤區、癥狀表現以及危害,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思想狀態,幫助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技巧,優化大學生心理品質,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其次,高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危機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各種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等專題講座和教育,促使大學生了解心理的先期征兆,掌握心理危機的自我保護方法,從而增強大學生危機識別和防范意識,提高大學生應對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教育,指導學生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有限的大學生活中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自我意識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巧妙解決自己的心理危機。
3)加強危機源控制,有效規避心理危機。要想有效預防和規避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最為關鍵是要加強危機源的控制。具體包括:一是幫助大學生改變對危機源的認知和評價。生活事件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來源,生活事件處理不當時,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從而產生心理危機。因此,高校教師要幫助學生改變對危機源的認知和評價,引導大學生用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坦然面對生活事件,不應將生活事件看作一次打擊,而要將其看作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一次成長的機會,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二是家校聯動,減少危機源,防止心理危機的形成。高校應做到家校聯合,合作育人,盡可能多地減少大學生的危機源,幫助大學生排憂解難,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比如,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大學生的壓力管理,了解大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多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溝通,準確把握自己孩子的思想狀況,以便及時有效疏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正確面對和處理壓力,防止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
4)完善預警系統,提高心理危機處理效果。心理危機預警,即通過明確預警對象和范圍,分析預警指標,獲取預警信息,進而做出恰當地評估,以便及時采取行之有效對策控制心理危機。具體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明確預警對象,注意其心理變化。高校要新生入學時,要注意做好心理普查和建檔工作,為每個大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之后再利用日常觀察和階段性排查與篩選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和識別大學生各種潛在的危機因素,防患于未然。對于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要予以高度關注,重點幫助,深入觀察其心理發展變化,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二是根據深入掌握的預警信息,進行有效評估,判斷心理危機的嚴重程度,以此明確是否需要對預警對象進行危機預告,從而對癥下藥,采取強有力的干預措施,降低心理危機的危害程度,化危機為轉化,防止大學生爆發心理危機。三是當危機事件發生時,高校要注意利用信息通道,及時讓學校有關領導掌握情況,實時啟動危機預案,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進行有效處理,并及時做好心理危機者的心理修復工作,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從而有效化解當事人的心理危機。
總之,大學生心理危機會給學生、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機處理能力,促進大學生和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宏,葉勇.高校危機中大學生心理失衡現象的考量及其調適[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6).
[2]李大維,張囝囡.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及調適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2(3).
[3]劉應君,楊美新.大學生心理素質堪憂的原因及對策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