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
摘要:計算是小學數學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思維的培養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重算法輕算理,重計算結果輕思考過程的做法。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低年級如何掌握好計算方法進行探討和驗證,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計算意識。
關鍵詞:低年級 ?計算教學
3+4×2=?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回答:先算4×2=8,再算3+8=11。教師追問:“先算4×2,你是怎樣想的呢?”一部分學生有些遲疑,一部分學生會快速回答:“因為我媽媽教我的要先乘除、后加減”。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減呢?”相信學生會陷入沉思。的確,現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容易變成為了做題而教,如果教師也直接告訴學生“先乘除后加減”,那這樣的數學課堂意義何在?
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已經學會了2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會計算100以內的加減法,那低年級的數學計算課還有必要上嗎?如果計算課變成了做題課,那計算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這樣的數學課堂也會毫無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就失去了興趣。那低年級的計算課怎樣上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
一、讓小圓片動起來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具體形象的水平,還不能有意識地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因此,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需要借助學具操作,通過手、腦、口并用,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這時候加減法計算的學習離不開我們的好朋友——小圓片,從10以內的加減法到100以內的進位退位加減法,我們都要用到小圓片。
例如,一年級在學習《20以內的加法》7+6的時候,學生通過在數板上擺小圓片,左邊擺7,右邊擺6,學生想到將右邊6個小圓片中先拿3個放到左邊,左邊先湊十,7+3=10,再用左邊的10加右邊的3,10+3=13。
數學課堂上的學具更容易被學生心理接受和認可,學生通過擺一擺,手腦并用,數形結合,加深了對算理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手指上做計算題
兒童掰手指做算術題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之段,對于數字意義的正確建立是十分必要的。[1]兒童在數的計算過程中掰手指,正是為了將抽象的“數”的概念具體化為手指構成的集合,但是掰手指只是學生計算的起步,如果一直依賴掰手指做計算,那學生思維只會停滯不前。那怎么進一步利用手指做其他的計算題呢?我們不妨這樣試試。
可以將計算課和概念課結合起來教學,脫離了概念的計算就會變得枯燥無味,脫離了計算的概念會變得深奧無趣。比如,在教學《加倍與一半》的時候,概念為主,計算為輔,學生在理解了加倍的概念以后,能很快地找到5以為數的加倍,對于6-9這幾個數的加倍只是通過單純的計算6+6,7+7,8+8,9+9等得到的,如何讓計算與手指聯系起來呢?我們不妨借助一面鏡子,用大拇指代表5,其他四根手指,一根代表1,這樣6-9幾個數字我們用一只手就可以表示出來。6+6怎么計算呢?手放在鏡子前面,同時豎起大拇指和食指表示6,鏡子里也是6;大拇指與鏡子里的大拇指合并就是10,食指與鏡子里的食指合并就是2,10+2=12。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方法,既理解了加倍,又從一個新的角度計算了6+6是多少。同樣的7+7,8+8,9+9也可以使用這樣方法解決。
有的教師可能最頭疼看見學生在做計算的時候掰手指,忽略了手指其實是身上最好的學具。掰手指也隱藏著大智慧,是學生感性認知的過程,只有感性認知越豐富,才越有利于孩子數學抽象概念的形成。
三、提倡算法的多樣性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提倡算法多樣化,就是在課堂中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每個人都參與到探索算法的過程中,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通過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獲得不同的算法,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最終達到優化。[2]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只要言之有理就值得表揚,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激勵學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
例如,在《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中,21+38=?這道算式,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方法①20+30=50,1+8=9,50+9=59;方法②21+30=51,51+8=59;方法③21+8=29,29+30=59;當然還有少數聰明學生想到21+40=61,61-2=59,或者是豎式計算等等。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允許他們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
算法的多樣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一種他最能接受的方法進行計算,有利于分層教學的推進。
四、將計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如果學習計算就是為了單純的計算1+1=?那么計算就失去了本質。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計算的學習更要和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脫離了情境的計算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就成為做題的機器。就像3+4×2= 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減”呢?這句話已經成為了計算法則,可是這個法則是如何產生的呢?它的合理性表現在哪里呢?就必須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解釋。
機智的教師會將計算和應用題結合起來。“小丁丁和媽媽去超市,買了一袋餅干,用去3元;又買了4瓶水,每瓶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學生知道“一共用去的錢=買餅干的錢+買水的錢”,大部分學生知道分兩步計算:4×2=8(元),3+8=11(元);那如果用一道算式怎么列呢?聰明的學生會想到用3+4×2,計算時要先算水的價格,所以要先算4×2,再算3+11。像這樣將乘加的題目和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學生在分析應用題的基礎上理解了為什么要先乘后加。
五、利用身邊的資源培養興趣和鍛煉意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建立和保持始終貫穿于課上和課后。在二年級學習乘法以后,我提倡學生回去準備一副撲克牌,取1(也就是A)—10各兩張,每次隨機抽出兩張撲克牌能迅速說出積是多少。這樣摒棄了傳統念經式的背乘法口訣,學生在“玩”中熟記乘法口訣,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在寓教于樂的同時,計算也貴在堅持。俗話說“熟能生巧”,每天課前利用好教材配套的聽算訓練進行3分鐘練習,課后鼓勵學生多聽算,先估算再計算等等,經常練習,學生的數感就會得到提升。通過長期的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意志,計算準確率也會得到提升。
計算的教學貫穿于數學的學習,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應該從低年級開始。計算能力的培養有多種方法,教師千萬不能為了“算”而教,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計算意識,在生活中感悟計算,將計算應用于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建華.數學運算——掰手指的數學認知價值[N].文匯報,2013-11-15(015)
[2]朱建彬.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的思考[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07
[3] 陳小松.淺談如何增強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的實效性[J].新教師,2018(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