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聚輝 黃詩華 李巖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會計人才,成為高等學校會計教育發展的關鍵,而會計實訓是高校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是對理論知識的回顧、補充和發展。然而,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訓的做法,使學生進入職場后很難迅速適應社會需要。因此,通過三個部分進行基于會計實訓教學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首先闡述了實訓教學對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基于實訓教學的會計人才培養的相關問題,最后根據問題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人才培養;會計實訓;實訓教學;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5-0099-02
當今社會上會計學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然而高質量的會計人才卻十分緊缺。傳統理論課程教學的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會計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們基礎知識,培養較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踐。會計實訓是通過模擬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讓學生按照具體的經濟業務,自己動手操作,為畢業后更好的適應工作節奏打下基礎。因此在高校開設會計實訓課程十分重要,會計實訓的教學工作,是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實訓教學對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能力素質
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若高校想培養出高質量的會計類的人才,僅把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開設會計實訓課程,可以讓學生們對之前學習過的會計理論知識做出回顧與思考。現階段高校為學生們選擇的會計教材,對如何填制憑證、如何編制報表等需要實際操作的內容只是簡單的描述,學生到了工作崗位還是無從下手,沒有辦法獨立進行這些最簡單的業務操作。對學生進行會計實訓教學是整個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學生可以對掌握的書本知識有更為深刻的感悟,更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未來面對工作崗位要求的信心,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二)增強教師業務水平
如今高校教師隊伍積聚了很多高學歷高素質的科研技術型人才,以及課堂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他們會計理論知識扎實、科研水平高、考試能力強,但大多數都是博士畢業直接來到高校,社會經歷較少;他們可以把理論知識課程非常細致全面的傳授給學生,但是自身缺少社會經歷就無法對學生進行實踐類的指導。高校設立會計實訓課程,老師就會自覺對這類實踐課程進行研究學習,并找機會接觸業務,更好地把控教學方向,豐富自己的能力層次,從而提升業務水平。
(三)幫助企業優選人才
未來的就業形勢,需要會計人才具備熟練進行會計核算與業務操作的能力,熟練掌握辦公軟件、財務軟件的能力,以及經濟、法律知識的儲備。高校開設會計實訓類課程就可以為企業的實踐經驗需求和大學生初出校門搭建一座橋梁,高校也可以通過會計實訓課程了解自己培養的學生,是否能經受得住社會的考驗。用人單位也就不需要再對新員工進行會計實訓類的相關培訓,可以節約開支用到其他提升員工會計工作技能的方面,有利于企業優選人才。
二、基于實訓教學的會計人才培養的相關問題
(一)實訓教學時間短、模式單一
目前來說,高校的會計實訓課程主要由這兩部分組成:手工賬和電算化上機。基本上是每周上一至兩次課,每學期少則32學時,多則64學時,在學生大三的時候開設,這個時候學生既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又即將踏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這時開設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一般學校將先開設一學期的手工模擬實訓課程,根據教材中所給的案例,去填制各類憑證,將賬簿進行登記,最后去編制幾張財務報表。下一學期再進行電算化實訓,實訓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計算機去進行輔助記賬,一般這種實訓都不會給學生分配角色,但在實際工作中填制憑證的和進行審核的不能是同一個人,學生并不能理解會計上的角色分工,職責分離等問題,沒有辦法體會到團隊協作等與實際工作相符的業務情況。而且會計的分類有很多種,不僅有財務會計,還有財務管理、審計、管理會計、納稅籌劃等多個領域,這些無法在會計實訓中體現出來,模式過于單一。
(二)“雙師型”教師人才短缺
“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既對會計理論很精通,又在企業從事過會計工作的教師。這種雙重型人才在高校的教師隊伍中比較少,而會計實訓教學工作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這就意味著對會計的業務和能力水平要求很高。在教授會計實訓課程時,老師一般都會從會計制度背景開始講起,介紹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然后告訴同學們應該如何按照制度進行核算、進行編制,缺乏實踐經驗就無法從原理的角度上給學生啟發。一旦學生在工作崗位上遇到政策的變化,或者接觸到沒有碰到的業務就無法舉一反三,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老師們具備理論和經驗的雙重素養,但是現今的年輕高校教師大多數是從高校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對企業的會計工作以及所需的業務掌握情況并不全面。
(三)實訓基地形式主義
由于企業財務部門數據的存在機密性,大多是用人單位并不希望接受一些過來實習的學生,尤其是那些不久即將面臨找工作,可能不會長期實習,只是為了圖一時的新鮮或者只求豐富簡歷的學生。所以用人單位對于學生實習生,尤其是財務崗位的在校實習生并不信任,甚至是持有警惕態度的。即使學校老師聯系了他們,該企業接受了這批學生的實習請求,來此實習的會計系學生也很難接觸到一些真正的財務工作,甚至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不需要任何的財務知識儲備,比如幫同事復印,被派去裝訂憑證,貼貼發票等雜活兒。有機會看到正式的員工工作時的業務操作,但并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這樣的實習寫在簡歷里表面上給學生加了的會計實踐經驗的分,其實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幫助并不大。這樣形式主義的實訓基地為會計人才的培養增加了阻力。
三、基于實訓教學的會計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教學理論與業務實踐相結合
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緊緊跟隨當今社會的形式,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企業所要求和需要的結合起來,以做出涉及知識面廣,種類繁多的會計實訓模式的設置。首先,在實訓內容上,可以率先介紹最為常見的制造類企業,但也要對其他企業進行一定的實訓安排,例如金融銀行業、行政事業單位等。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行業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化,除了上述可以開設的金融業會計實訓、行政單位會計實訓,還有房企、建筑業的會計實訓等分支,現如今若要讓各高校將這些會計實訓全面化開展難以實現,可以通過選修課的方式,根據學校自身情況進行開設,來豐富學生的選擇。會計學生未來就業的方向比較廣泛,應該綜合為各類企業考慮,培養優秀的會計人才。
(二)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現如今很多高校在為會計實訓課程選擇老師的時候,都是直接用了教授會計相關理論課程的老師,這些老師的會計知識扎實,理論指導能力強,但是僅僅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老師無法擺脫教材的固定模式,課程不是能為學生帶來收獲比較大的實訓課程。因此,需要對會計教師的多層次能力進行培養,在提高教師學歷高度與知識厚度的同時,也要對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上進行加強。授課教師應將實訓課程與理論課程同等重要來看待,積極備課,上機內容、流程等準備的不充分,會影響實訓課程的效率。高校應該積極爭取以吸引既具有扎實會計理論知識能力,又具備會計應用與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人才。
(三)實訓基地重視與落實
會計是一門需要應用與進行實踐的學科,很多時候考試分數并不能代表對一門學科的掌握程度,也不能成為一個企業招聘到優秀員工的標準。會計學生的一部分能力是需要在實踐中獲得的。在企業中進行實習是比較好的實踐方式,然而由于會計專業需要進入財務部門,數據資料的機密性,讓校外的實訓基地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大多數同學沒有辦法去真正的進入到企業去,進到實賬中去。所以積極開展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是較好的選擇。高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一起建立實驗室,企業出資購買設備,學校提供教學場所和師資力量,也可以為企業提供理論支持,實訓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不局限于高校教師,也可以是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會計師、項目經理以及會計主管等。培訓資料可以校方企方共同擬定,企業提供的資料能更貼近我們所要進行實訓的根本目的,企業對學生進行指導,更有利于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四、結論
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嚴峻,給高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會計實訓的教學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從實踐與應用的角度將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可以增強教師的業務水平,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更好完成教學工作;可以幫助企業在校園招聘中找到熟悉會計業務的應屆畢業生以充實自己的人才儲備。實訓教學模式的優化對高校會計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進一步的完善工作還需要一直研究和探索,才能不斷將會計教學質量提高,為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4):26-31,95.
[2]? 鄒江,何曉民.高校會計專業實訓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以江西省部分高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9):61-63.
[3]? 韋麗青.論高校會計教學中理論與實訓的協調發展[J].財會通訊,2009,(18):53-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