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娟
【摘要】新高考制度下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文理分科,實施“3+3”的考試模式,也就是除了語數外三門主科之外,可以在其他六個科目之中任意選三門課程。此外,新高考制度十分注重綜合素質評價,也就是以學生在學校三年的表現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新高考背景下,對高中地理教學也做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更多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及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學科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新高考背景 高中地理 核心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171-02
“新高考”是在2014年實行的,第一批改革試點是在浙江和上海進行,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從2018年開始,福建、湖北、湖南等18個省市開始從秋季施行新高考。新高考實行“3+3”的考試模式,除了語數外三門主科之外,另外六門科目可以隨意組合,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新高考還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參考依據,這可以有效地改變過去“一考定終身”的考試結構。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學科的權重越來越大,并且更加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即培養具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可以為學生今后的深造學習和奠定良好的基礎。新高考政策的出臺,意味著高中地理教學也要做出重要的調整和改革,使學生適應新的考試模式,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新高考模式的主要特點
第一,新高考模式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設置選考科目,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基礎知識與思想品德的統一,以及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第二,新高考模式打破了過去“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模式,注重差異化的選擇和考慮學生的綜合素養,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第三,新高考模式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式,不僅注重學生的成績,也關注學生三年的綜合表現情況,這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有利于學校選拔更加優秀的人才。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學科特征
新高考制度的實行,給高中地理學科也帶來了一些變化。首先,有利于提升地理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過去由于文科生的比例比理科生要小,地理學科學習的人數相對較少。但是文理不分科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理科生也可以選擇地理,地理學科的地位迅速上升。其次,地理課時會相應增加,這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最后,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實現,因為新高考制度是與新課改一脈相承的,要求在教學中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1.創設生動情境,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的核心觀念,指的是對人地關系的正確認識。首先,我們要了解人地關系的內涵,一方面指的是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尤其是在人類誕生初期,正是地理自然環境孕育了人類,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影響的強度和方式。只有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好,才能建設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也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來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
例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課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三種尺度的氣候,分別是地質時期的氣候、歷史時期的氣候、近現代氣候等,在地質時期出現了幾次大的氣候變化,導致了地球上出現了冰川時期,一大批動植物都就此滅絕。接著,我還給學生展示羅布泊的變化過程,上世紀初時,羅布泊還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湖泊,如今卻成為了沙漠,除了氣候的自然變化之外,人類活動也加劇了這一過程。學生在觀看之后,都在為曾經美麗的羅布泊感到惋惜,同時也體會到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重要影響。
2.構建學習小組,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的基本方法,它強調如何從全面、多元的角度去認識地理事物的品質和能力。綜合思維也是學生比較缺乏的能力,這點在考試中也得到驗證。這是因為在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而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比較少,這就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嚴重的束縛。在新課改和新高考背景下,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創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對地理問題展開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例如,在講授《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課時,我就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機會。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設計了幾個探究問題:1.自然界的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環境。3.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什么?讓學生通過翻看教材,并且小組之間相互討論,最后得出問題的答案。課堂之后,我還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具有難度的探究性問題:造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是什么?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來敘述。
3.借助地圖教學,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習的基本工具。地圖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很重要的一種類型是區域地圖。通過區域地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區域,不斷增強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掌握區域認知能力,能夠更好地認識區域的特殊性質,然后根據區域來因地制宜展開產業布局。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學會運用地圖來開展教學,使用地圖來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講授《北方地區》這一課時,我給學生展示了北方的行政圖、地形圖、氣溫降水圖、農作物分布圖等,讓學生從地圖當中來了解北方地區的地形特點、降水特點、農作物分布特征等等。北方地區又可以分為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平原等等,之后我讓學生分析這些地域地形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又分別有什么樣的地域特征呢?比如以黃土高原為例,黃土高原氣候比較干旱,地形也溝壑縱橫,黃土比較多,造成了陜西等地的民居以窯洞為主,并且有收集雨水的裝置。通過地圖教學,可以啟發學生對區域的認知思維,提升學生對地理區域的進一步認識。
4.組織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能夠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展開地理實踐活動。地理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地理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地理實踐活動,展開戶外探究,對相關的地理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得出地理結論。此外,在參加地理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探究意識也得到了增強,同時提升了地理教學課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講授《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擔任“調查員”,采訪社區或者街上的民眾家庭用水量的狀況,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些節水計劃等,同時擔當志愿者,在社區來宣傳“節約用水”,并且解決民眾的一些疑惑。此外,在講到“工業區位”的選擇時,可以讓學生調查當地的工廠,看看布局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應該布局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如此一來,讓學生將所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亟待進行,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也刻不容緩。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新高考政策,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也使得地理教學課堂更加具有生機和魅力。
參考文獻:
[1]蔣亞琴.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進[J].教學與管理,2017(13):74-75
[2]楊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6):25-26
[3]林雅婷.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