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漫漫 趙蕊 連歡 賴美彤 時文艷
【摘要】? ?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由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FLA)所引起的一種潛在致盲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引起AK的主要危險因素有3個,分別是角膜創傷、配戴角膜接觸鏡和接觸污水,其中棘阿米巴角膜炎(AK)發生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觸鏡。近年來,由于配戴角膜接觸鏡人數的不斷增加,棘阿米巴角膜炎(AK)的發生率也在逐年被提高。棘阿米巴角膜炎(AK)已逐漸發展為常見的眼部感染性疾病。我們就依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 ? 棘阿米巴角膜炎? ? 棘阿米巴? ? 臨床表現? ? 診斷? ? 治療
棘阿米巴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海水、淡水、腐敗物、醫療器械(如胃鏡、角膜接觸鏡、口腔沖洗器)、角膜接觸鏡護理液、人體和組織中均發現其存在的一種自由生活阿米巴(fee-living amoeba, FLA),在人體主要引起眼部感染性疾病-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
一、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診斷
1.1? 病史和臨床表現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種以角膜環形基質浸潤和放射狀角膜神經炎為典型臨床表現的頑固性、進行性的眼部感染性疾病。棘阿米巴角膜炎(AK)起病較慢,病程大多較長,呈慢性進行性加重,以單眼受累為主。臨床表現大多為眼紅、畏光、流淚、結膜充血和眼痛等癥狀,其嚴重程度往往超出體征,形成“癥狀與體征分離”的現象。隨著AK發病時間的延長,眼部癥狀會逐漸加重,可發展為角膜盤狀浸潤,嚴重者可出現角膜混濁進而發展為盤狀角膜潰瘍,甚至出現角膜穿孔。因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具有特異性,故該疾病經常被誤診。
1.2? 實驗室診斷
1.2.1? 棘阿米巴原蟲培養
棘阿米巴原蟲培養一直都是診斷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標準診斷方法。取病變區的角膜組織或角膜刮取物可直接進行棘阿米巴原蟲的培養,可將擬診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角膜組織或角膜刮取物置于處理過的大腸桿菌無營養培養基上,深度適中,在35℃的條件下進行恒溫培養[1]。
1.2.2? 顯微鏡檢查
角膜刮片或培養的原蟲材料經10%氫氧化鉀液濕封片后鏡檢是檢查棘阿米巴感染的技術手段。檢查棘阿米巴感染的技術手段也包括蘇木精伊紅染色、吉姆薩染色、過碘酸希夫染色、免疫過氧化酶技術、熒光染色。
1.2.3? 分子生物學檢查
自1996年起,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就被應用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診斷。Pasrichag等[2]運用PCR技術通過測定18S rRNA基因序列,可檢測到棘阿米巴特異性條帶463bp擴增子,經棘阿米巴原蟲培養確診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而在其他感染細菌性、病毒性或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病例中未檢測到,因此認為PCR技術在診斷棘阿米巴角膜炎方面具有特異性強、靈敏性高、簡便、快速以及樣品純度要求低的優點。
二、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療
2.1? 藥物治療
棘阿米巴原蟲生活史包括活動期的滋養體和靜止期的包囊兩個階段,當周圍環境條件不適合其生長時,滋養體變小,逐漸轉化為具有雙層囊壁結構的包囊。包囊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很強,對絕大多數化學藥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作用,因此藥物治療棘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角膜感染的效果不理想。
臨床上用于治療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藥物較多,目前常使用的藥物有:(1)陽離子防腐劑(2)芳香族雙脒(3)氨基糖苷類抗生素(4)咪唑類抗真菌藥物(5)多烯類抗真菌藥物。
2.2? 手術治療
在藥物局部或全身治療后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或AK病變面積繼續擴大或潰瘍達基質深層的情況下,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及時手術,清理病灶、控制炎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視力和眼球。目前對于已確診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最主要的手術方法是角膜移植術,這種手術術式的實施可能挽救患者的視力和眼球,但其復發率較高。
三、總結
綜上所述,AK是一種可以致盲的嚴重的眼病。雖然臨床治愈棘阿米巴角膜炎非常困難,但是早期診斷對視力的恢復和眼球的保留很關鍵[3]。同時,可通過教導配戴者規范使用角膜接觸鏡、選擇拋棄型角膜接觸鏡及嚴格消毒角膜接觸鏡護理液來降低棘阿米巴角膜炎發病率。
參? 考? 文? 獻
[1]鹿秀梅,魏芳,姜麗紅,等.角膜感染棘阿米巴原蟲的實驗室培養[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9):1104-1105.
[2]PASRICHAG,SHARMAS,GARGP,et al.Use of 18S rRNA Gene-Based PCR Assay for Diagnosis of Acanthamoeba Keratitis in Non-Contact Lens Wearers in India[J].J Clin Microbiol 2003,7(7):3206-3211.
[3]顧云峰,王友沛,秦曉怡,等.棘阿米巴角膜炎6例檢測與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5,31(5):47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