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涉訴信訪是信訪的重要內容,也是信訪的特殊類型,其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涉訴信訪的存在,既有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文章試從我國涉訴信訪的概念著手,分析我國涉訴信訪面臨的問題,然后探究其解決方法,為切實做到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涉訴信訪;問題分析;解決途徑
一、涉訴信訪的概念
“涉訴信訪”這一概念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4年提出的,它是指“有關當事人以來信來訪的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告訴、申訴和申請再審以及當事人向人民法院信訪的同時,向其他國家機關信訪,其他國家機關接訪后,通過一定的方式促使人民法院完成某種訴訟行為。”而學界對涉訴信訪內涵和外延也有爭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涉訴涉法信法治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制定更高位階的信訪法也提上了日程。
二、涉訴信訪面臨的問題
(一)相關立法不完善
針對信訪法律依據,目前我國最高位階的法律是國務院1995年頒布2005年修訂的《信訪條例》,但其規范的范圍較窄,與相關法律的銜接還不夠。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依據該條列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規,其適用范圍也很有限。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信訪法,還沒有頒布,這就使信訪工作面臨無法可依的現實困境,這造成很多地方信訪工作管理比較混亂,信訪發揮作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二)信訪機構多元且分工不明
為便于解決問題,維護人民權利,我國在黨政部門、人大、政協、司法機關等均設有信訪部門,在方便人民行使權力的同時,也出現了九龍治水、相互推諉現象,再加上分工不明,也造成了信訪不信法、不鬧不解決及越級信訪、重復信訪、等錯誤觀念和行為。法院內部一般也不設專門的信訪機構,大多由立案庭或其他部門兼負接待信訪職責,并設有信訪接待日,接待來訪人員。目前,涉訴信訪的范圍和內容比較寬泛,有些當事人直接去政法委上訪甚或鬧訪,給法院的審判和維穩帶來了很大壓力,這不符合法院職責的定位,不利于法院審判功能的發揮。
(三)涉訴信訪影響司法權威
“作為信訪類型的一種,多年來涉訴信訪逐漸演變為困擾司法工作、關涉政局穩定的一大社會危機。”法院是審判機關,其主要功能是居中審判。當前法院案多人少,面臨的審判壓力大,還要騰出時間接待來電來訪,處理不當還可能受到處分。涉訴信訪不僅占用了法官時間,更重要的是很多涉訴信訪都是已經處理過的問題,比如已經判決、根據法律規定不予立案等,當事人也來法院要說法,不給解決就就吵鬧或賴在法院不走,各地法院害怕出問題,為了維穩也不不得不想法設法解決。這不僅占用了法官時間,浪費了司法資源,也給司法權威造成了嚴重影響。法院是審判機關,主要職責是多辦案、辦好案,不應該讓涉訴信訪搞的焦頭爛額。
三、解決路徑
(一)完善法律、使涉訴信訪有法可依
涉訴信訪是信訪的重要組成部分,呼吁盡快頒布《信訪法》,把信訪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使信訪工作有法可依。明確涉訴信訪的范圍,厘清涉訴信訪和其他信訪的關系,健全完善信訪工作機制、程序,明確各個信訪機構職責,使信訪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二)明確職責、各部門依法行使信訪職權
嚴格界定“涉訴”與“渉訪”,“訴”“訪”分離是實現涉訴信訪規范化的重要一環。各信訪機構要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職權。針對涉訴信訪,在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要積極協調解決,不在本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按照規定轉交或告知負責部門。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對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推諉扯皮行為嚴厲懲處。
(三)嚴懲鬧訪、樹立司法權威
為防止濫用涉訴信訪權,有必要對涉訴信訪內容具體化。對啟動涉訴信訪的主體、時間、內容范圍做出明確規定,對可以通過起訴、再審、申訴途徑解決的,引導當事人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不在涉訴信訪受理的范圍之內,無利害關系的人員不能啟動涉訴信訪。法院系統內部應制定規定針對涉訴信訪的相關細則,積極解決當事人反映的問題,及時給予答復。對無理取鬧、影響司法秩序的當事人,要給予相應懲罰措施,樹立司法權威。
四、結語
涉訴信訪是信訪的特殊類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法治意識的提高,涉訴信訪的數量日益增多,這有利于人民表達訴求和維護權利,但這也使法院面臨雙重壓力,影響力司法權威和公信力。這就需要厘清司法機關及信訪機構之間的職能分工,明確定義涉訴信訪的概念,減輕法院的信訪壓力,這也是司法改革的應有之意,進而更好地讓審判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胡道才.我國涉訴信訪終結機制的構建[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06):93.
[2] 魏志勛.涉訴信訪的“問題化邏輯”與治理之道[J].法學論壇,2011(01):40.
[3] 王次寶,祝小琴.涉訴信訪規范化、現狀、問題與出路[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02):56.
作者簡介:秦志強(1983- ),男,山東曹縣人,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