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周欣桐
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注重技術技能的習得,對于可以提升個人人文素養和人格修養的課程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高職院校中,學生行為違背道德準則的現象比比皆是,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已勢在必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穩固的核心價值,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學生;核心價值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價值體系
四大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經過數千年歷史的滌蕩,只有中國的文明仍在延續,其他的均已消失,中國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延續數千年的文明,與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優秀文化密不可分,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性和融合性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一次次人類文明興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綿延不絕,時至今日。
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一直能得以繼承和發展,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春秋管子提出禮、義、廉、恥四維,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德。漢代董仲舒在四德的基礎上發展出仁、義、禮、智、信五常。宋以后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些思想體系和價值觀是數千年來植根于中華民族中最深沉、最穩固的核心價值,盡管時代有興衰,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延續至今。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精神,是新時期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優秀傳統文化又一次生命力的煥發。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凝練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三個倡導與我國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是基本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外,還根據時代特點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嶄新的時代詮釋。
三、加強高職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很少主動地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部分高職學生的言行舉止與傳統美德相背,價值觀念扭曲,集體意識淡薄,公德意識不強,功利主義盛行,個人意志薄弱,審美情趣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高職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缺失。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所以在人才培養中,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比較重視,課程設置、教學組織都圍繞培養職業能力展開,對于可以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可以提高人文素養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期以來處于從屬地位。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也功利的認為與就業關系不大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沒用的,不如學好專業課,考級考證,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獲個獎來的實際。在這種境況下,學校教育對高職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互聯網信息時,由于高職學生正確的三觀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加之強烈的好奇心,極易受一些未經過濾的有害信息的影響,本就有限的學校教育成果又會大打折扣。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接受專業技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掌握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將高職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必須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職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堅實根基之上。教育部2014年制定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這些內容的根都在優秀傳統文化中。
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教育素材。古人在很多詩篇文章中抒發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遠不止這些,鑒于高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可以從這些淺顯易懂熟悉的素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是讓學生去感受素材中蘊含的深沉的愛國情感,并為之感染,以此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
孔子“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現出的是尊老愛幼、關愛他人、關心社會的精神。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這些都可以成為社會關愛教育的素材。
人格修養教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之一,其涉及到的內容更為廣泛。五常、八德是衡量人格修養的準繩,明確了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原則,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個人于國家要忠,歷史上不乏愛國家愛百姓的英雄人物,比干、蘇武、岳飛、戚繼光……他們的精神可以是觸動學生、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能量。個人于父母兄弟姐妹要做到知孝悌,“百善孝為先”,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孝的素材不勝枚舉,除正史之外,《孝經》、《二十四孝》及各類孝子傳都可取材,這些都是封建時代統治者為教化臣民所樹立的榜樣,在引用解讀的過程中應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信、禮、義、廉、恥不只是對與人相處時的要求,也明確了個人價值觀塑造的標準。高職生群體中誠信缺失現象比較嚴重,與人相處缺乏誠信,考試作弊,求職時弄虛作假等現象屢見不鮮,而誠信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家學說都對誠信有不少闡述,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君子養心,莫善于誠”;韓非子“小信誠則大信立”;墨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通過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誠信素材,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將誠信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論語》中“不學禮,無以立”,《詩經》中“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都道出了禮的重要,守禮不僅要求與人相處時要相互尊重,還要有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重義輕利”是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學生可以從《論語》中“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利而思義”的簡明論述中明白何為正確的義利觀。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新五代史·馮道傳》“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心存廉恥之心可以增強自我約束,提高道德品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對于高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素材,使學生認識到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的精髓所在,堅定文化自信,主動自覺的繼承和發揚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人格修養,成為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8-10-28].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 劉奇葆.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3-05(06).
[3] 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12.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8年度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重點項目“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TZY201807。
作者簡介:張斌(1986- ),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歷史學碩士,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周欣桐(1988- ),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研究生,法學碩士,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