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天奇
摘要:新課改提倡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呈現最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在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初中科學課堂,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科學技能和素養。
關鍵詞:初中科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一直以來,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初中科學一直延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被動地位,嚴重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科學教學的效果很不理想。隨著教育的發展,新課改強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學生的課堂體驗和感悟,以力爭把初中科學課堂創設成為一堂“活課”。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對于提升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四種初中科學有效教學策略,下文將對其一一展開探討。
一、組織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小組合作是新課改所提倡的教學方法之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組織小組合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科學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和方法,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不過,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時,教師還應做到:1.將學生按照學習層次合理的分組,以保證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2.教師要發揮對課堂的主導作用,以嚴格的控制課堂的進度和學生討論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幾種重要的鹽》這節課時,筆者先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將學生分為了四人一組的多個小組,其次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以下問題,即:1.什么是鹽?2.鹽分為哪幾大類?3.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有哪些?然后,在學生探討結束后,筆者會安排個別小組進行課堂展示,其他小組可提出質疑和補充,最后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做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現象都需要借助科學的知識來解答,比如:生活中我們聽過卻沒見過的細菌、聲音的傳播、雨后為何會出現彩虹、果子成熟后為何會從樹上掉下來等等。因此,教師在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生活現象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豐富科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又可以促進學生對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比如:在教學《內能》這節課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內能的作用,筆者為學生列舉了幾個生活中的事例,如:利用內能加熱,燒水,熱水袋取暖 道場曬谷;內能做功:蒸汽機運行 火箭飛行 熱能把熱水壺塞彈出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研究內能的興趣有重要的作用。
三、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課堂教學當中,為課堂增添了很多生機與活力。將信息技術與初中科學相融合,一來能夠豐富初中科學的教學形式,將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抽閑的問題變得具體,更好的突破教學難點,二來還能夠突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教學《地球的演化和人類的起源》這節課時,如果教師單純的為學生講述,學生可能不會清晰地理解,想象不到清楚的畫面,然而如果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一邊為學生進行動畫演示,一邊講述,學生就能夠直觀的理解了。
四、開展科學實驗,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
眾所周知,做實驗不僅需要擁有良好的耐心,還需要學生能夠遵循基本的實驗規章和操作原理,因此在初中科學課堂中,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擁有較強的探究能力,教師還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展開實驗探究,讓學生成為科學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比如:在教學《電生磁》這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如果一條直的金屬導線通過電流,那么在導線周圍的空間將產生圓形磁場。”這一結論,筆者要求學生在實驗臺上進行以下實驗,即:用一個小磁針自由靜止,在小磁針的上方平行于小磁針放一導線,把導線的兩端接在電源的兩級。
綜上所述,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實施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也是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想更好的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了要創設符合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外,還應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更好的控制課堂,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國榮.讓“有效教學”走進初中科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
[2]林雪敏.對初中科學推進有效教學的思考[J].才智,2013(11):93.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精正睿才教育集團有限公司)